“东莞文史泰斗”杨宝霖告别讲坛
南都讯 “告别诸君。老朽在电脑键盘上打的字,由‘东莞氏族源流’换为‘告别诸君’,不禁悲从中来,泪涔涔下。大家多年相处,一旦分离,当然依依不舍。”7月27日,东莞著名文史学者杨宝霖如往常一样在莞城图书馆开讲。不同的是,本期讲座他以“告别诸君”为题,向广大读者道别,并分享了为学的经验方法以及从教治学的逸闻趣事,为“杨宝霖讲东莞文史”专题系列讲座画上圆满句号。
退休23年讲座从不间断 共410场
告别讲座伊始,杨宝霖首先向现场听众道别,把自己息影讲坛的原因娓娓道来。“老朽耄耋之年,身体日差,息影讲坛,总有一日。如果不趁能告别之时话别,一如2015年晕于讲坛,累大家受惊,更增内疚。此作《告别诸君》之由也。”
据介绍,现年83岁高龄的杨宝霖老先生1997年从东莞中学退休(原本1996年退休,因学生强烈挽留,推迟了一年);1998年开始在东莞文化服务大楼举办了“诗词研习班”;2004年在东莞博物图书馆办“诗词研习班”“东莞木鱼书研习班”;2008年在莞城图书馆开办文史系列讲座,内容涵括《东莞诗歌源流》《东莞木鱼书》《东莞方言俗语》《东莞氏族源流》等。退休至今23年间他的讲座从未间断,共持续410余场。
坚持使用莞城话 讲莞古事
27日的告别讲座上,杨宝霖介绍了自己讲座的特点,包括坚持使用莞城话,讲莞古事;讲课方式沿用语文教学一套,荧屏显示讲稿,又用小黑板作补充;讲座经常微征博引。
与此同时,在“杨宝霖讲东莞文史”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中,他还首度公开讲述当年考证“陈益是‘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的全过程,考据袁崇焕的东莞籍贯经历辨证过程,如何确定广东木鱼书《花笺记》为东莞人所作。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文史研究中如何寻找突破口的方法。
讲座的最后,莞城街道办副主任陈浩荣为杨宝霖颁发“弘扬文化,泽润莞邑”的牌匾,感谢杨宝霖多年来对东莞文史的贡献。另外,莞城图书馆也为杨宝霖赠送了纪念品。
“希望他讲过的知识都能出版成书”
对于最后一期讲座,不少听众深感惋惜,他们表示从杨宝霖身上学到的不单是文史知识,更多的是治学精神。梁浩程是杨宝霖在东莞中学任教的最后一届学生。杨宝霖退休后开办的讲座,他也是常客。他表示,杨宝霖的治学精神对他影响深远。
“杨老师治学的严谨,至今为止都影响到我,我到现在依旧坚持会写信,因为写信是能够实在可以看到(治学精神)。我每个星期有时间,就会在后面默默地听杨老师讲座,听杨老师的讲座真的让我好像回归以前中学的学堂一样,希望在杨老师身上学到的每一点知识,可以经过我不同的渠道,例如朋友圈,以及日常交流当中可以分享给大家,希望杨老师能够继续身体健康,可以继续分享知识给大家。”
孔建闻曾在莞城图书馆工作,深受杨宝霖影响,即使离职后仍然坚持回来担任讲座志愿者。到最后一期讲座,她表示很不舍。“杨老师退休23年,举办了410场公益性讲座,对观众对后一辈的启发性是很强的。最希望杨老师曾经讲过的(知识)能够出版成书,继续帮助更多的人。”
杨宝霖讲座摘录
“香港因为出口莞香得名属无稽之谈”
2008年9月,东莞中学初中部第五届读书节开幕,邀请杨宝霖为200多位教职工送上了一场以“东莞沿革”为主题的讲座。其中涉及一个话题:香港是否因莞香而得名?
“说香港是因为出口莞香而得名属无稽之谈,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实践!”讲座上,杨宝霖先生语出惊人,推翻了近年来流行于粤港澳民间的“香港命名说”——过去东莞出产的莞香由香港石排码头用船运出、远销海外,因此这个小渔村被命名为“香港”。
据有关专家考证,香港在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以前,属东莞,是海边的一个并不繁华的小渔村。而东莞出产的莞香兴盛在明代,于清雍正朝时衰落。《东莞县志》记载,雍正朝初时的东莞县令非常严酷,为了收缴当时非常珍贵的莞香,不惜杖杀数人,导致种香者在愤怒之下砍掉绝大部分的莞香树。从此,东莞的莞香生产一蹶不振。
杨先生认为,作为奢侈品的莞香如果经由香港村出口海外,那么此处应当相当繁华。然而直至雍正一百二十年后,香港村仍然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渔村,此时莞香衰落、已经没有大量出口了。甚至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政府进行香港人口调查时,发现这个小渔村里总共才有200多个人。
在莞香生产衰落之前的香港只是个荒凉边远的小渔村,能成为大宗奢侈品的出口集散地吗?杨宝霖先生就此得出结论:“香港因东莞之香而得名,史书无载,按理亦不可能。”
突出贡献
翔实论证虎门是中国种植番薯最早之地
今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就有虎门陈益家族墓。400多年前,陈益冒着生命危险从越南引进番薯到虎门试种成功,成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为我国开辟了粮源,缓解了当时的饥荒。而考证陈益是引种番薯第一人并让学界、社会都采信的人,正是杨宝霖先生。
1973年,杨宝霖还在东莞中学当语文老师,教学之余,他喜欢致力于地方文献研究。当时他在民国出的《东莞县志》里发现,有一段文字引用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凤冈陈氏族谱》,这段刻本文字记载,明万历十年(1582年),虎门人陈益从安南(今越南)引进番薯”。
当时他看到有关文献记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引进番薯,而《凤冈陈氏族谱》的记载虎门人陈益引进番薯比福建人陈振龙早了11年。
到底谁是引进番薯第一人?这引起杨宝霖浓厚的兴趣。随后,他通过大量的论证资料,并现场调查考证,详实地论证了虎门陈益就是中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虎门就是中国种植番薯最早之地。并写出论文在《农业考古》1982年第二期发表,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其研究成果被业界普遍认可。也正是因为杨宝霖先生的严谨求证,才为东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个人简介
长期研究本土文化 有“东莞文史泰斗”之称
公开资料显示,杨宝霖1936年生于东莞莞城。东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特级教师。1956年起在广宁县第四中学、东莞县常平中学、东莞中学任教。1982年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是该校农史教研室副教授,兼农史研究。研究方向为文史;农史。曾担任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杨宝霖老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东莞的文史和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和研究,成绩卓越,在莞邑及粤地久负盛名,在史学界也威望素著,有“东莞文史泰斗”之称。2004年,他被东莞市政府授予首届东莞市文学艺术玉兰大奖之“东莞文化特别贡献奖;2014年11月,“杨宝霖工作室”入选首批东莞市文化名家工作室。
退休后,杨宝霖退而不休,仍然撰写史料,笔耕不辍。其主要著述有:《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进番薯的最早之地》、《广东荔枝小史》、《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等。
退休至今23年来,杨宝霖一直在坚持着公益讲座。过去10年间,每个月的第三个周六下午,杨宝霖都会出现在莞城图书馆的多功能报告厅,为市民讲解东莞本土历史文化,风雨无阻。上身蓝色衬衫、下身黑色长裤、灰色布鞋,多年来老先生的朴素打扮也从未变过。对于很多喜欢东莞本土历史文化的人来说,每月去听杨宝霖先生的课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通讯员 陈雪庭 刘中 梁启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