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濠江区的达埠社区,有两座吴氏家庙为一对兄弟所建,不过,当地人从来不称呼其祠堂名,而是称之为“乌字祠”和“红字祠”,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乌字祠”“红字祠”名字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在濠江,记者一路打听寻找“乌字祠”和“红字祠”的过程发现,当地人确实只知“乌字祠”“红字祠”,而不清楚吴氏家庙,就连沿路的引导图、指示牌什么的也都是标注乌字祠、红字祠,甚至附近还有一条巷子是以红字祠来命名的。

据介绍,达埠吴氏来自揭阳,明朝时在此创乡。吴氏后人说,他们的先祖曾经在杭州与康熙有过交集。据介绍, 他们的十一世祖弘嘉公有一年去杭州祭拜先祖,在那里救了康熙皇帝。后来康熙帝派人前来寻访,但是十一世祖弘嘉公已经过世,于是康熙帝派风水师为其择地安葬。是否真有救驾一事,这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弘嘉公的墓碑上确有“皇恩赐赠”的字样。

不过,建造“乌字祠”“红字祠”的并不是十一世祖弘嘉公,而是十三世祖厚洲公、德洲公兄弟俩,他们所从事的是红头船海上贸易。据介绍,他们在达濠和汕头这一带把大量的蔗糖运到上海浙江杭州天津乃至东南亚一带进行贸易,然后在那边购进布、棉被之类运到汕头来。兄长先发了财,就招呼弟弟弃官从商,一同去上海做生意。

在乌字祠的隔壁,有一条巷子叫做“破较巷”。据原达濠区的地名志介绍,“破较巷”是后来为了好听才改的,原来这里称为“破绞巷”,原因就是这里曾经有不少从事榨蔗制糖的作坊——破绞寮。据说当时这里的制糖业规模还不小。

“破绞巷”的存在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吴氏兄弟从事海上贸易的说法。

吴氏兄弟发了大财各自建造祠堂。但是为什么会有“乌字祠”“红字祠”的叫法呢?其实这也和他们的海上贸易有关。

原来,一开始弟弟自己没有买船,货物都是托哥哥的船运到汕头,到汕头后因为人多货也多,搬工经常把兄弟俩的货物搞混,有时候把兄长的货载到弟弟货栈那里去,有时候又把弟弟的货载到兄长的货栈,如此多次之后,兄弟俩就想了个办法,用乌色笔写兄长的字号,用红色笔写弟弟的字号,发货的时候,两种标签就分别插在兄弟俩各自的货物上,一同运到汕头来。这样一来,挑运工上船搬货的时候,即便是不识字,但凭借标签的颜色一眼就能认出哪些货物是谁的,久而久之,人们也就把“乌字”和“红字”作为兄弟俩的代称。所以若干年后,兄弟各自建起了吴氏家庙的时候,人们也就习以为常地把兄长建的吴氏家庙叫做乌字祠,把弟弟建的吴氏家庙叫做红字祠。

吴氏族人提供的资料显示,“乌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为二进二从厝,有一拜亭。“红字祠”格局和“乌字祠”相似,但是比“乌字祠”迟建了50年,约建于清乾隆年间1786年。两个祠堂都是典型的清代中期潮式祠堂建筑,虽经历岁月洗礼,多有破损,但保存仍较为完好,具有丰富的建构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汕头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陈坤达介绍说,这两个祠堂分别是建于清乾隆初年和乾隆末年,相隔四五十年。这个时期是潮汕地区祠堂建造艺术的颠峰时期,在此之前过于简约,在此之后过于繁复,所以这个时期留下来的祠堂艺术价值相当高,给人一种整体的、无法言说的美感,就是每一根石柱、每个厝角头、石鼓,都结合得非常精巧,让你觉得小一点也不行,大一点也不好,每一个地方都非常顺眼非常协调。这就是祠堂建筑艺术所达到的一个高度。

不仅如此,从两座祠堂的不同之处,我们还能看到50年间潮汕祠堂艺术的发展变化。除此之外,“红字祠”的石雕艺术也是值得一提的。像正门门斗内装饰的四块花鸟鹿鹤石雕,虽然遭到人为的破坏,百鸟多残缺不全,但仍能想见这四块石雕曾经的精美程度。正门右侧的一幅石刻,现只留下右下方一截凤凰的尾巴。据分析,其表现的应该是百鸟朝凰的主题。门肚左侧的一幅石刻,主体为五只仙鹤,已被损坏。据说原幅作品表现的虽然是常见的花鸟题材,但张弛有度,如果未受破坏,必为佳作。

针对这两座祠堂的现状,当地政府表示将加大保护力度,通过专业、有资质的部门进行维护、保修,并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留住这一传统文化和祠堂文化。

文史学者认为,除了建筑艺术价值之外,乌字红字两个祠堂还体现了它的历史价值,也就是它至少说明了在清朝乾隆年间濠江这个地方经济非常繁荣,海外贸易相当繁盛,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濠江也占有一席之地。

| 信息来源:“汕头橄榄台”客户端,记者/王欣莉

| 编辑整理:濠江宣传

隔热门窗

铝合金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

隔热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