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珍“锡”:古老的锡器 不老的手艺
戴上手套,坐在小凳上,眼前炉火正旺。吴浩梁拿起一块长方形的锡块放锅里,20分钟左右,只见锡块慢慢地熔化为银亮的锡水。
与锡为友,家住袍江新区斗门镇里谷社村的吴浩梁师傅,心中藏着一个锡器的世界。
人们对锡器多半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人们大多见过或听说过锡壶、锡烛台之类的老器具;陌生,是因为锡器太普通,故相识而不相知。
锡制品古香古色,光泽清亮。在旧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多用于传统的婚嫁及生活日用等,姑娘结婚会用全套的锡器,锡制的汤婆子、酒具、茶具等,也是一般人家中的必备生活用品,因而打锡匠的活一度盛行。
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人们了解到锡中含有铅,长期用锡制品对身体不好,加之铝和不锈钢制品正在慢慢普及,锡器就慢慢地被取代了。锡匠的生意也慢慢清淡下来,原先的打锡匠都纷纷改行,打锡的手艺已难觅昔日繁华。
吴浩梁,绍兴锡器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59岁,从事打锡行业却已经30余年。像他这个岁数干打锡器的活儿,已经很少了。走进吴浩梁的家,就能看到一些制作精美的锡制茶器、酒器、锡制茶垫等,这些锡器上雕刻着各种花样、文字,制作十分精巧。有的锡壶虽然年代久远,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光泽,但它们的造型却十分端庄古朴与精致。如今,随着锡器渐渐退出日常生活,锡器的销售量急剧下降,但吴浩梁仍放不下这份手艺,因为这份手艺仍让他骄傲在心。
吴浩梁第一次接触锡器,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年,20岁出头的吴浩梁进了袍谷知青镕炼厂工作。在熔炼厂内,锡器制作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吴浩梁是学习錾花技艺的,通过几年的刻苦学艺,金银铜锡的錾花技术已十分娴熟。之后,吴浩梁又从厂里辞职,恰逢锡制品市场红火,他便主攻锡器制作了。
做锡器比较繁琐。吴浩梁的锡器采用的都是高纯度精锡,经过严格的配料、熔化、压片、裁料、捶打、焊接、擦亮錾花、雕刻等十几道工序细心制作而成。
支好小炉子,取出锤、剪、尺等工具,点了小炉子,将炉火烧旺。火着起来之后,把锡块放入锅中加热。不到20分钟,那些锡就被化成了银亮的液体。当锡水熔化之后,吴浩梁取出石膏模具,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锡水灌进模具中。过几秒钟,等石膏板打开的时候,一张薄薄的锡板已经凝结起来,吴浩梁会用锡板来加工壶身等部位。之后,他会根据需要,用圆规、尺子等画线,用剪刀裁剪成需要的尺寸、形状,多余的边角料则回收利用。
最后,再将各个部件敲打成型之后,用电烙铁点一点锡水将各个部件焊接起来,一个锡器就成型了。
而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锡器,最快得花去吴师傅一天的时间,如果是工艺更为复杂、需要精细錾花的锡制品,甚至得两天以上。
“年轻人没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 吴浩梁说,随着时间的流逝,锡艺面临着传承后继乏人的窘况。锡艺学艺过程艰辛,没有坚韧的意志,往往难以坚持。就算能耐心学好这门手艺,但从经济角度考量的话,也就鲜有人乐意从事这一费力不赚钱的职业了。 “我只希望把这项老手艺传承下去。”吴浩梁告诉记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