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第一周,国内生猪市场有两件大事引发关注。首先是猪价在元旦期间大幅飙涨,并于节后顺利突破18元/公斤大关,局部地区猪价甚至逼近20元/公斤,令广大养猪人欣喜万分。

另一件无疑是国内生猪养殖规模最大的企业温氏股份公布了全年生猪出栏量并发布了2016年业绩预告。

1月4日,温氏股份发布12月销售数据,2016年12月温氏共销售商品肉猪169.30万头,销售均价16.85元/公斤,销售收入32.76亿元。2016年,公司共销售商品肉猪1712.73万头,销售均价18.40元/公斤,销售收入362.36亿元。

1月8日,温氏股份披露业绩预告,公司2016年度净利润预计113.55亿元—126.58亿元,同比增长83%—104%。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原因为,主营业务规模稳定增长、商品肉猪销售价格上涨及饲料成本降低。

2015年11月,温氏初登创业板,上市首日市值即超过2000亿,成为创业板老大,一度引发无数质疑。而此后,温氏很快就递交其上市首份成绩单,2015年度482.37亿元的营业收入、62.05亿元的净利润,业绩稳居创业板之首,更引发“创业不如回家养猪”论,甚至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今年规模养殖企业、饲料企业斥巨资投资生猪养殖的热潮。

2016年,温氏生猪出栏量再创新高,达到1712.73万头,较上年增长11.57%,与此前数年相比,2016年温氏生猪出栏量增速其实有所放缓,但受猪价大幅上涨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幅反进一步扩大,可谓是猪价与利润齐飞,温氏揽金能力将再度惊艳两市。

温氏被业内人士称为“养殖行业中的航母”,成立于1983年,但实际上到1997年才开始涉足养猪业务,迄今不到20年。凭借其在肉鸡养殖方面“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成功经验,生猪养殖业务规模扩张速度极其惊人。2006年温氏生猪上市量首度突破百万头,2013年突破1000万头,2015年突破1500万头,预计2017年将突破2000万头,公司还预计到2019年突破2750头,最终要实现5000万头的目标。

从1997年进入养猪业,到2013年生猪上市量突破1000万头,温氏用了17年,而从1000万头到2000万头,或许只需要4年,从2000万头到3000万头,或许只需要3年就能实现,这就是温氏模式的威力,这就是巨头扩张的影响。

2016年是金猪年,猪价大涨养猪企业业绩自然是水涨船高,而另一方面,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日子则相对并不好过。同样是业内老大,双汇今年有效利用两种资源,通过大量进口低价美国猪肉,很大程度上平抑了原料采购成本飞涨的影响,与其他众多在盈亏边缘挣扎的屠宰企业相比,双汇今年的业绩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与温氏等养殖企业相比,则明显逊色好多。

2016年前三季度,双汇共屠宰生猪892万头,同比下降0.57%;实现营业收入383.63亿元,同比上升19.12%;实现净利润32.77亿元,同比上升5.06%。而今年前三季度双汇从国外进口猪肉22万吨,折合成生猪大概近300万头,预计今年全年进口猪肉达到30万吨,折合成生猪近400万头。预计今年全年双汇共屠宰生猪1200万头左右,加上进口的400万头,则其全年生猪屠宰量也在1700万头上下,但净利润突破50亿元应有一定难度,很难与温氏120亿元左右的净利比肩。

回顾近5年,温氏生猪出栏规模从813.9万头增长到1712.73万头,累计增长110.43%,净利润增长至少翻五番,而双汇生猪屠宰量从2012年的1142万头增长至2014年的历史高点1501万头后出现回落,2016年屠宰量或与2012年基本持平,而净利润也实现了稳步增长,但增长幅度相对较小。

虽然从近两年的情况看,杀猪卖肉的远比不上养猪的赚,但温氏也已经提出了下一步的规划,除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外,温氏也将在屠宰分销业务上探索发力,未来规划建设5000家销售门店,预计单店年营业额500万元,可新增年销售额250亿元,这相当于'再造'一个温氏"。除了温氏,新希望、天邦、唐人神等饲料企业积极转型生猪养殖,同时也在积极布局屠宰加工业务,产业链发展已经成为必然,不知双汇是否会感到压力山大呢。

影像测量仪系统

ogp-cnc光学影像测量仪

OGP光学影像测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