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北京交通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步伐

2017年,节目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灵敏地聚焦热点交通事件

与实践密切对接,更加解渴提神;

城六区和通州区的交通部门负责人

倾听并努力解决您家门口的交通问题;

市民代表来到直播间

从听众的角度,表达出大家的心声;

专家解读抽丝剥茧、深入浅出

使庞杂的交通现象呈现出清晰的脉络轨迹

……

广泛吸纳治理良策

集聚智慧,汇聚力量

是我们不变的初衷

2018年,我们将不断探索创新

给您带来更好听、更能解决问题的节目

也将邀请更多的听众加入进来

期待您的参与

9-12月,“治堵大家谈”节目共播出16期,深入分析拥堵成因、综合施策迎战“最堵月”;织密政策体系、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共享自行车健康有序发展;介绍在建新线,服务市民出行;回首2017交通工作,展望2018……

综合分析,多方施策,迎战“最堵月”

第五十五期 2017.09.06

嘉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缓堵处副处长周天、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工程师张溪

主题:“最堵月”来了,一起绿色出行

面临着学校新学年开学,中秋、国庆假期探亲、访友、聚会、旅游等出行增加,每年9月被认为是全年拥堵最为突出的月份之一。为迎接“最堵月”,交通部门对9月的道路交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预判,梳理出重点拥堵的日期,周密筹备,从进行疏堵改造、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加强停车管理等多个角度综合施策,制定多项缓堵措施,确保市民出行顺畅。

第五十六期 2017.09.13

嘉宾: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的博士后杨军以及两位“治堵观察员”戈鑫和张平

主题:关于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你怎么看?

造成拥堵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城市发展、交通设施、组织管理、出行理念等多种因素,是当下困扰着许多大型、特大型城市的问题。但对于拥堵应该辩证看待,它在给出行带来的不便的同时,也是经济活跃、城市发展的标志。北京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出现拥堵,到现在经历了由自行车到小汽车,由点、线到片,由道路到公共交通工具的演变。随着每年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的推进和落实,北京交通拥堵逐年得到控制和改善,但缓解交通拥堵依旧任重道远。

织密政策体系,完善配套设施

推动共享自行车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倡导绿色出行

第五十七期 2017.09.20

嘉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局租赁处刘向飞、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交通项目主任刘岱宗

主题:深入解读《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交流自行车管理的国际经验

共享自行车是绿色出行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方便公众短距离出行的交通服务方式,由于它灵活方便、节能环保的特性,一出现就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但同时也出现了无序投放、无序停放等问题。经过前期公开意见征集和修改完善,9月15日,市交通委、发展改革委、公安局、规划国土委、城管委等11部门联合出台《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倡导绿色出行的同时引导共享自行车行业有序发展,维护城市环境。

第五十八期 2017.09.27

嘉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停车处副调研员胡海明、北京市停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欧阳松寿、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工程师王舒予

主题:北京市织密政策体系 推动共享自行车健康有序发展

2017年是共享自行车大发展的一年,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车辆停放、调度、维修、检验及用户信息、资金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涌现,如何引导共享自行车有序发展,为承租人提供安全便捷的绿色出行,维护城市环境和用户利益成为摆在交通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继15日发布《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之后,19日,北京市又密集发布了配套出台的《自行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和《共享自行车系统技术服务与规范》两个技术文件,从停放区设置、车辆技术标准等方面为鼓励共享自行车健康发展提供了全面、细致、立体的政策保障和规范引导。

第五十九期 2017.10.11

嘉宾: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副主任甘锋、养护管理科科长杨扬,“治堵观察员”——骑行爱好者王雨楠

主题:全力建设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

空间资源对于每个大城市来说都是稀缺资源,在一定的道路空间里,如何高效、合理地做好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道路资源的分配,是城市管理者特别是交通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交通部门在道路宽度、隔离设施设置、路面铺装等多个维度对道路资源进行了划分,来保障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安全、出行效率以及路权的行使,但实际通行中仍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通行冲突”在交叉路口、公交港湾等特殊位置出现。经过不断治理,通过对非机动车道进行彩色铺装、将非机动车道改移到公交站台后侧等措施,减少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织的状况,也产生了三环辅路国贸、双井区域等会有不错体验的骑行线路。但正如做客本期节目的“治堵观察员”所说,各行其道才是最理想的骑行环境。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建设既离不开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也离不开每个交通参与者的支持与配合。

第六十期 2017.10.18

嘉宾:北京市停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欧阳松寿、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工程师孙海瑞、公联公司停车管理分公司负责人祁伟

主题:技术先进、管理精细,五棵松地下停车场成为破解医院停车难经典案例

当下,医院停车问题困扰着许多医院管理者和患者。北京市停车资源普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镇地区最终核定车位总数382万个,停车需求与车位供给大体相当,但部分出行需求集中地区如医院、商业区、旅游景区等,高峰时段停车供需矛盾突出。7月31日开通试运营的五棵松地下停车场,通过“错位停车”的思路,突破了301医院内部空间资源不足对停车的限制,借助智能反向寻车、提前缴费、ETC快速缴费、AGV机器人停车体验等先进的智能化管理设施,以及人性化的电梯和指示标牌设计,为停车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停车体验,有效缓解了301医院及周边区域的停车难以及由此加剧的交通拥堵,成为破解医院停车难题的经典案例。

公交、出租做示范,带头礼让斑马线

第六十一期 2017.10.25

嘉宾:公交集团公司安服部经理杨斌、北京出租汽车暨汽车租赁协会秘书长姜建华、北京北汽九龙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司机师傅杨艳梁

主题:文明守序,礼让互爱,首都公交、出租行业带头礼让斑马线

文明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交和出租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当“礼让斑马线”活动在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赢得无数市民的支持和点赞,公交、出租行业立刻行动起来,通过制定机制、强化监督、奖惩并举等方式,积极发挥城市名片的示范作用,推动讲文明、重礼让在首都的大街小巷蔚然成风。

三条新线年底开通,各具特色,均为北京轨道交通“首条”

第六十二期 2017.11.01

嘉宾: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二项目管理中心副总经理曹建堂、北京公交有轨电车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高阳

主题:本市首条现代有轨电车西郊线年底开通试运营,将成为西郊观光出行交通新干线

1924年,北京有了第一条有轨电车。后来随着市区规划建设发展需要,有轨电车逐渐被普通公交和无轨电车取代,到1966年,最后一条有轨电车停驶。10月20日,本市首条现代有轨电车西郊线完成建设单位向运营单位的交接进入全面试运行阶段,并将于年底开通试运营,方便市民畅游三山五园,有效缓解西郊地区的交通压力。西郊线的回归,让京城百姓在50年后重新领略有轨电车的风采,环保、低噪、便捷、高效等优势让一度被时代淘汰的有轨电车再次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方式。

第六十三期 2017.11.08

嘉宾: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一项目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张磊、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争

主题:国内首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自动运行示范线路燕房线将于年底开通试运营

燕房线全长16.6公里,共设9座车站,在阎村北站与房山线换乘,是中国内地首条完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线路。列车不仅不再需要司机直接操控,而且能够自己完成发车前自动检测,自动洗车,自动发车离站、自动到站开闭车门,运行中自动检测、运营后自动回库检测休眠等全套操作,可以说,整个线路的运营、维护实现了智能化。线路开通后将方便房山西部地区和燕化地区市民出行,进一步加强燕房地区、良乡地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

第六十四期 2017.11.15

嘉宾:北京磁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吉良、北京地铁客运营销部豆飞

主题:安静、平稳、安全,S1线将带你体验“贴地飞行”

S1线是北京首条中低速磁浮线路,西起石厂站,东至苹果园站,全长10.2公里,年底将开通石厂站至金安桥站区段。苹果园站将根据苹果园枢纽的改造情况,预计于2019年年底启用。未来乘客从门头沟石门营到苹果园只要十多分钟。作为北京首条中低速磁浮线路,S1线具有噪音低、运行平稳、安全性强、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等优势,开通后,将用明亮、舒适的乘车空间,安静、平稳的运行环境带你“贴地飞行”。

第六十五期 2017.11.22

嘉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许焱、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战略研究所王婷

主题:奋力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时指出,北京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北京市以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交通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提出了北京交通发展的一揽子措施和指标体系,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蓝图,明确了2020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实现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未来,通过区域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道路设施及运行、停车设施与管理、交通管理、物流运输、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十大子系统的建设,到2035年,北京将建成服务区域发展、便捷市民生活的“1小时京津冀区域交通圈”、“1小时城市交通圈”、“一刻钟生活圈”。

积极治理、科学看待,缓堵,我们一直在行动

第六十六期 2017.11.29

嘉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项目中心副主任王栋、综合科科长叶凯丰

主题:着力实施疏堵改造,通过“小工程”实现“大效果”

生活水平提高,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多;城市经济活跃,汽车出行量日益增大,导致一些区域路段,尤其在早晚高峰期间,难以承载如此多的车流量,从而形成“堵点”。“疏堵工程”通过在规划红线范围内对既有道路等交通设施进行局部优化、改造及完善功能,克服了有限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现状交通拥堵的缓解和改善,也将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北京市自2003年开始实施疏堵工程建设工作,十五年里共完成2216项各类疏堵工程。其中,2017年全市计划开展100项疏堵工程,截至11月29日节目播出时,已完成103项,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并有17项正在组织实施。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越来越多的技术、方法应用到了疏堵工程中,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堵点”变身为通畅的路段,缓解拥堵,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六十七期 2017.12.06

嘉宾: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周学松,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智能交通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孙建平以及工程师张溪

主题:拥堵排名应科学全面 以引导城市交通发展

近年来,各类拥堵城市排名层出不穷,这些排名采用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评价指标,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能看懂的只有最后的排名结果,对其背后的科学性却无从做出判断。这样的排名真的都准确、恰当吗? 以高德地图为例,高德的排名依据“拥堵延时指数”进行,这一指数由畅通速度除以路段实际行驶速度得出,因此,在路段实际行驶速度一定的前提下,高等级道路占比高、路面养护好、管理规范秩序越好,最终的“拥堵延时指数”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简单的以“拥堵延时指数”作为判断拥堵情况的标准将不同的城市做比较时,像北京这样有较多快速路、自由流速度高的城市,“拥堵延时指数”也会相应较高,成为所谓更加拥堵的城市。城市交通服务对象是全体市民,不同出行方式服务不同群体需求,小汽车出行只是特定一部分人群,北京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2%。国外一些城市也做过许多交通排名,但并不是片面地以“堵”为核心去评价,而是还包括交通多样性、可靠性、公交可达性等多种指标,交通运行的评价还是应该注重集约高效和可持续性发展。

第六十八期 2017.12.13

嘉宾: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副院长贾东清,毕业生——北京博瑞祥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奔驰店技术总监侯振芳,毕业生——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客车司机刘海波

主题:发展交通职业教育,培育交通强国专业人才

谋事创业,人才为本。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立足交通行业、服务首都经济,目前开设有城市轨道交通、汽车运用工程、交通管理与信息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汽车经济管理、汽车车身工程、道路机电工程、建筑工程等八大专业群。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与北京地铁、北京公交、首发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交通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合作,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现代学徒制”,为国内外一流企业和新兴交通产业培养出一批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第六十九期 2017.12.20

嘉宾:北京首钢城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向军、周淳

主题:创新引领,破解共享自行车停车问题

共享自行车为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但同时因为停放问题也影响了市民出行和城市环境,大批车辆在有限空间内如何停放已经成为共享自行车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难关。近日,首钢集团自主研发了树状、云街式、圆塔形三款自行车立体车库,为破解共享自行车停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三款自行车车库各具优势,外观设计注重融入城市景观,并且实现了智能存取,只需10秒钟即可取到车,私家自行车通过刷卡功能也可以使用。目前,这三款立体车库正在进行最后测试,预计2018年可投入市场。

岁末回首,展望新年,周正宇主任做客2017年最后一期节目

第七十期 2017.12.27

嘉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周正宇

主题:回首2017,展望2018,北京交通在砥砺前行中越来越好

2017年,通过交通部门综合施策和各部门共同努力,在汽车保有量比2016年增加了近20万辆的情况下,年平均交通指数依旧为5.6,与2016年持平。为有的放矢的做好交通治理,交通部门对北京拥堵成因做了大量研究,经过分析梳理将北京拥堵成因分为6大类,201个成因,并对应提出了400多项解决措施。2018年,北京交通将进一步融入一些新理念:一是将交通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促进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二是把治理交通拥堵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来抓,让大家对出行更满意。

2017年刚刚结束,未来,“治堵大家谈”节目还会继续与大家探讨北京交通的方方面面,欢迎更多的朋友加入到我们的讨论之中,让我们汇聚大家的智慧与力量,打赢治堵、疏堵这场战役,我们因这座城市相聚,这座城市也会因我们更加和谐、美丽~~

上海影像测量仪质量好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质量好

光学系统测试

影像测量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