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厦门,3万名参会者,2018年CSCO年会来了!

作者丨CSCO报道组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2018年9月20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

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

盛大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名参会者,其中包括80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演讲嘉宾、论文汇报者,以及218家企业和媒体,齐聚厦门,共襄盛举。

参加本次大会开幕式的嘉宾有

CSCO荣誉主席、上海市胸科医院廖美琳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管忠震教授

特邀嘉宾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

,和

CSCO理事会、北京希思科基金会领导

大会秘书长江泽飞教授

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中,

李进教授

声情并茂地回顾了CSCO的成长历程,并详细介绍了本次大会基本情况。

年度成就奖及大会优秀论文

2018年CSCO年会年度成就奖的获得者,是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陈君赐教授

。卢教授因其团队在血浆EB病毒检测筛查鼻咽癌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获颁本届CSCO“年度成就奖”,

两位大会荣誉主席——

廖美琳教授和管忠震教授

共同为两位获奖者颁奖。

卢教授在获奖感言中称,“我们的研究团队从事血浆中的核酸研究超过20年。这个研究领域亦从开始时被人忽略,到现时液体活检已经成为癌症研究中一个极为热门的项目,鼓舞人心,下一步计划是尽快将其推广到临床,并延伸到其他瘤种,惠及更多患者。”

2018年CSCO年会年度成就奖颁奖

大会从1500篇投稿论文中,遴选出10项研究,作为本次大会的优秀论文,同时遴选出9篇获得CSCO-丽珠中医药临床肿瘤学基金的奖励。

优秀论文一二等奖颁奖

优秀论文三等奖颁奖

一等奖:陆舜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

二等奖:程颖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

吕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进教授

介绍,截止目前,CSCO共有18311位正式注册会员,较2017年新增六千余人,并且在2017年基础上增加了17个团体成员,增加10个二级学会专家委员会。

今年国际专场中,CSCO继续携手国际多家肿瘤学会,包括ASCO、ESMO、IASLC、AACR、STO、JSMO、KSMO、SITC、CAHON、SITC、STO等知名学术组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癌种和最新治疗方法同场报告,并设置了肿瘤免疫治疗专场。2018年6月刚成立的CSCO海外专家委员会,作为中外拓展合作新平台,在今年CSCO年会上也设立CSCO-COE Meet the professor专场,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信息的交流互动。

CSCO一直致力于为临床医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今年CSCO继续支持贫困边远地区医生参会,资助了100名偏远地区基层医生前来学习和参与讨论。

今年CSCO大会还特别设立创新专场,为药物研究者提供临床试验数据和交流平台。另外,会议期间将成立CSCO智慧医疗专家委员会,介绍人工智能在医疗中的应用开发。

接下来跟随界哥快速浏览下今天的几个重要专题报告。

Kenneth C. Anderson教授谈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

首先,来自美国Dana-Farber 肿瘤中心的血液肿瘤科主任Kenneth C. Anderson教授系统性地介绍了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治疗进展。

Kenneth C. Anderson教授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浆细胞不正常增生,致使侵犯骨髓的恶性肿瘤。主要病理特征为骨髓内的浆细胞异常增殖,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 蛋白),引发组织、器官的损伤。根据侵袭部位不同,可出现反复感染(1 年内 2 次以上)、高钙血症、贫血、骨痛、病理性骨折、肾损伤等临床表现。

Kenneth C. Anderson教授表示,对于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三药治疗(通常推荐方案以来那度胺、硼替佐米为基础方案)是目前的标准治疗,只有在虚弱患者中可以考虑选择双药治疗,而四药联合还有待进一步评估。在维持治疗阶段,来那度胺为标准推荐,但如果是高危多发性骨髓瘤,应选择蛋白酶抑制剂或联合治疗。

当下,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涌现了一大波新药,包括泛素蛋白酶受体靶向药(如RA190);免疫调节剂类(如Degronimids、CSNs、TP53相关蛋白酶);免疫治疗药物(如CAR-T、April MoAb、Bites);靶向基因药物以及靶向表观遗传区域的药物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由此得到了显著提高。

不过Kenneth C. Anderson教授指出,尽管新药辈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仍然不可偏废,新药诱导序贯ASCT仍是一种标准手段。谈到多发性骨髓瘤的未来方向,Kenneth C. Anderson教授认为,多发性骨髓瘤想要获得长期无病生存和潜在的治愈需要做到两个要点,首先必须达到微小残留病变,其次需联合免疫治疗以帮助恢复宿主免疫力。

曹雪涛教授解读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曹雪涛教授

2013年12月,Science杂志将免疫治疗评为全球十大科学研究突破之首,随后Nature杂志和Science杂志、Cell杂志相继推出肿瘤免疫治疗专刊特刊。由此,免疫治疗在全球范围内刮起热潮。

目前,免疫治疗的转化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2017年5月23日,FDA批准免疫抑制剂PD-1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用于MSI-H或dMMR实体瘤患者,成为首个不针对肿瘤组织来源的癌症治疗方法。到现在,免疫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均已在国内以不同的适应征获批上市,我们真正迎来免疫时代。

但免疫制剂并非对所有患者均治疗有效,随之而来的就是免疫检查点疗效预判指标的寻找。今年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会释放出携带PD-L1的外泌体,这些外泌体进入血液循环后会与T细胞结合进而抑制T细胞活性。这一研究再次开启新的认知大门,提示我们,除了检测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水平,外泌体PD-L1的表达量对预测免疫疗效也至关重要。这或许可以解释部分患者PD-L1高表达,但免疫疗效依然不佳的原因。

除了PD-L1,其他能够预测免疫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也逐渐浮出水面,例如TGF-β、HLA-I genotype等,Nature、Science均已有研究报道。

需要知道的是,免疫治疗尽管确实改变了肿瘤治疗方式,带来了可观的生存获益,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缺点,例如,整体客观缓解率较低、存在药物抵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带来的挑战、以及部分患者治疗后可能出现爆发性进展。

在谈到我国肿瘤免疫学与免疫治疗领域面临的挑战时,曹雪涛教授概括性地总结道:亮点不足、高度不高、“山多峰少”。即原创性的肿瘤兔疫治疗研究技术体系太少;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还不规范;针对肿瘤兔疫治疗开展的多中心、大规模临床研究太少,导致不能产生国际业界权威性的临床数据;以及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项目与产品极少。

未来,我国的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发展,应以长远的眼光,加强免疫治疗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设,从跟风式研究与验证走向自主性思考与独创,最终实现肿瘤免疫治疗大规模、规范性、标准化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开展。

CheckMate 227研究:免疫联合免疫一线治疗高TMB晚期NSCLC疗效显著

程颖教授

CheckMate 227研究作为一项开放性III期临床研究,评估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一线治疗对比化疗在高肿瘤突变负荷(TMB,≥10 mut/Mb)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也是首个评估免疫治疗(IO)联合IO方案在晚期NSCLC一线治疗疗效的临床试验。

鉴于PD-1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CTLA-4抗体伊匹木单抗是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两者或许可以产生协同作用。且前期的Checkmate 012研究已经初步摸索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在晚期 NSCLC一线治疗的作用和剂量。基于以上背景,CheckMate 227研究大胆试验了IO联合IO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不负众望。高TMB(≥10 mut/Mb)转移性NSCLC中,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一线治疗相比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HR 0.58,P=0.0002),并且能够获得持久获益(1年PFS:43% vs 13%,应答持续≥1年:68% vs 25%)。

并且相比化疗,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整体健康状态,延迟恶化时间。

总体上,纳武利尤单抗+低剂量伊匹木单抗安全性可管理,且与之前报道一致。

Checkmate 227研究结果提示: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可作为TMB≥10mut/Mb 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新选择;证实TMB可作为初治晚期NSCLC重要的、独立的生物标志物。

江泽飞教授

随后,江泽飞教授就人工智能应用于乳腺癌治疗决策的大数据研究进行了解读。AI智能决策与医生决策符合率受到乳腺癌分期及类别影响,早期乳腺癌的符合率高于晚期转移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符合率高于其他类型乳腺癌。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进一步提高医生决策的指南符合率,帮助年资较轻的医生快速成长。

CSCO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明日报道!

上海影像测量仪质量好

OGP影像测量仪

高端光学测量仪器

三次元影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