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不应以利率为单一手段争揽客户银行公司客户综合贡献度
张炜
在国有银行掀起新一轮存款降息之后,6月20日公布的1年期LPR与5年期以上LPR均较上月下降10个基点。这有助于带动银行贷款利率下行,进而激发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提振投资与消费动能,但也带来了净息差进一步收窄的压力。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读称,6月LPR报价下调将基本消耗前期存款利率下调、降息等带来的负债成本改善空间,伴随存量贷款滚动重定价,银行净息差压力或将再度加大,承压状态难改,不利于其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据温彬分析,在当前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市场融资需求相对疲软,新发放贷款利率仍延续下行态势。同时,伴随LPR再度调降,后续季度内到期续作的贷款重定价压力将加大。在净息差承压的背景下,负债端成本管控措施有望继续出台。银行机构有望继续通过压降定期存款点差、管控高成本的长期限定期存款续作规模、设定类活期存款阈值、规范同业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等方式来继续降低存款利率,为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更多空间。
净息差持续收窄与我国银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有一定关系。相比贷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下降幅度有限,导致净息差近年来越收越窄。虽然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给中小银行腾出空间,但不少中小银行面临两难,一边是贷款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同业竞争加剧,导致贷款利率的议价能力偏弱;另一边对存款利率下调慎之又慎,担心下调幅度过大导致客户流失。有业内人士反映:降息潮使得中小银行揽存压力骤升,不少客户宁愿少点利息也要去大行存款。面对揽存难,部分中小银行不得不在挂牌利率基础上加点,以此来避免客户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近日发布的《上海银行业营造可持续信贷市场环境自律公约》要求,会员单位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依法合规经营,根据利率市场变化和本行战略定位,立足以存定贷原则,发挥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合理确定利率定价水平。不应以利率为单一手段争揽客户,要兼顾银行机构社会责任与商业可持续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不应以利率为单一手段争揽客户”,这一要求值得中小银行重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净息差承压,关键是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在经营理念、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有差距。面对净息差收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能仅仅着眼于存款利率定价上。正如相关银行业人士所指出,以利率作为单一手段吸引客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的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综合化的特征,银行应切实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上述《自律公约》发布后,有的在沪商业银行表示,将实行差异化、精细化的贷款利率定价,并根据利率市场变化、战略定位和同业竞争形势,动态调整贷款定价策略;有的银行指出,将持续优化定价管理体系,综合考虑各项成本和客户综合贡献的差异化,并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实行精细化定价策略。同时,树立合规经营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控机制,自上而下强调并践行风险收益匹配原则。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适应银行业竞争发展的新变化。在上市银行中,部分城商行与农商银行应对息差收窄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部分银行采取三点措施,一是做好资产负债的统筹安排,在资产负债信贷投放过程当中以量补价,要求高收益贷款尤其是信用小微贷款的增长高于全行贷款的平均增速。二是在定价管理上,资产负债两端“一增一降”。资产端“一增一降”,即增加高收益贷款,降低低息的资产,对一定利率水平以下的贷款资产和债券及时进行市场处置和资产证券化。负债端“一增一降”,既增加低付息存款,如加大代发工资业务的开拓、加强财资平台的建设,通过场景结算来提高低付息存款占比,降低主动负债,应势下调存款利率,同时在存款结构调整中压降高付息负债。三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
不同地区银行的基础不同,面临的情况也有差异。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对经营压力与净息差收窄的局面必须认识到:打存款“价格战”的路将越走越窄,不应以利率为单一手段争揽客户,应走差异化服务竞争之路。中小银行从规模发展向价值创造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是出路,也是应对变局的明智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