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近期,中国财政学会会长、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参加“全球财经论坛”期间接受《中国日报》独家专访时指出,不应通过债务置换解决地方债风险,要守住中央“坚决不救”的底线。

如何看待此观点,被采纳的概率有多大,对城投债的走势有什么影响?

2022年以来,由于土地市场低迷、地价下跌,城投平台融资的趋势走弱。城投非标逾期事件有所抬升,部分中西部省市的城投债技术性违约偶有出现,使得市场对于地方债务的担忧再起。今年以来,部分中高风险地区陆续提出争取隐债化解试点,债务置换呼之欲出,在此背景下,楼会长提出“不应通过债务置换解决地方债风险”的观点引发市场强烈关注。

地方债务化解进展如何

回溯过去,2014年、2018年及2020年开始的三轮化债,分别主要采取地方债置换、市场化化债、特殊再融资化债这三种方式。

2014年开始的第一轮化债

,主要将地方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通过发行置换债将它“显性化”。2015年至2018年间,置换债发行规模超过12万亿元,基本将2014年底的不规范存量债务置换完毕。

2018年开始的第二轮化债

,侧重于化解地方隐性债务,且更多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财政部提出的“化债”方式中,项目结转资金偿还、转为经营债务、借新还旧等均为市场化“化债”方式)。

2020年底开始第三轮化债

,特殊再融资接棒,成为化债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帮助中西部地区平稳过渡,另一方面助力北京、广州等地全域隐性债务清零。为了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0年至2022年6月总计发行约1.1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来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不过2022年6月份至今,中国尚未发行置换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券。

图片来自网络

下一阶段化债猜想

关于下一阶段的化债,目前市场比较热衷的猜想是:伴随“清零”试点省市的扩展,再融资券或将成为“化债”的重要途径之一。置换债务的同时,部分省市同时通过控制非标等高成本负债、展期降息等方式,来优化债务的结构,缓解付息的压力。

但近年来,再融资券的发行规模高于同期地方债的到期规模,存在明显的“超发”现象。特殊再融资券或可为部分地区解决再融资难的燃眉之急、尤其是部分财政收入偏弱的区域。但拆分来看,特殊再融资券中,一半以上为一般再融资券,需要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而一般财政支出中的刚性支出,如社保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等合计占比超过一半,或将限制一般再融资券的规模。

在这种情况下,如大规模发行再融资券,或将如楼会长所说:“通过债务置换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会引发道德风险,导致地方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他还表示,预计地方政府债务不会出现大规模暴雷,目前渲染地方债风险给政策施加压力的倾向有所抬头。

所以,对于下一步的地方化债,

守住中央“坚决不救”的底线不会变

,然后大概率是

多种途径方式并用

,一方面通过债务展期、出售资产等方式逐步化解风险;另一方面对于少数财政极其困难的地方,在满足相关条件下,采取小部分隐性债务置换来缓解危机。

城投债未来走势如何?

城投债的未来,本质上还是逐步和地方政府信用隔离、降低风险传染链的过程。伴随着很多自上而下的举措,其在市场端表露出来的迹象如下:

一是部分大型机构,有传言窗口指导,降低投资中城投债总量比例。

二是资管、理财产品等监管趋严,甚至部分产品对于等级要求不低于AA+,导致部分弱资质主体能寻求的市场资金减少。

三是部分城投逐步私募化,且短期化。

在这几个背景下,城投债演化的路径短期取决于当地管控和生态;长期取决于区域禀赋;中期则取决于政策的定力和支持。

光学影像测量仪

光学测量仪器

光学系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