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金脱钩后,美元放飞了自我-一斤黄金指多少美金
一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即是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便是金币本位制。
最早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而最早提出这一模式的人,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牛顿在担任英国铸币局局长期间,将每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在3英镑17先令10.5便士。某种意义上来讲,人家的本职工作是铸币大臣,数学和物理是业余爱好。
01:金本位
在金本位制度的全盛时期,黄金是各国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英镑则是最主要的用于清算、支付的货币,伦敦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这么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以黄金和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也有人称之为英镑汇兑本位制。
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波动幅度不大。
英镑之所以与黄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跟英国当时的国际地位是分不开的。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随后,通过贸易、殖民等方式将英镑主导的金本位制推向了世界。
当时的英镑地位有多高,影响力有多大呢,从下面的数据可以窥见一二:1860-1914年约60%国际贸易以英镑结算,1913年英镑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占比38%。这一时期,尽管美国在1894年GDP赶超英国,但美元并未成为世界货币,1913年,美元占外汇储备份额不足5%。
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产的速度以及贸易明显加快了,而黄金的产量呢,增长很缓慢,所以,有限的黄金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金铸币流通的基础被大大削弱了。
最后,随着一战的爆发,黄金被各个参战国集中起来用于购买军火,黄金的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被迫终止,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这种情况下,金本位制也走到了尽头。
02: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把欧洲变成了一片废墟,经济也被打残了,参战国的工业体系基本上被完全摧毁。以英国为例,它虽然以胜利国的身份签订了《波茨坦协定》,但是,经济与工业实力已经被战争耗尽,黄金储备几乎枯竭,对外贸易减少了2/3,英国也从昔日的债权国变为了债务国。
美国这时候看到大家打仗穷得兜比脸都干净,提议开个会,建个经济联合体,让大家共度难关。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会议。
这场会议本身,就是为了确定美国或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英美两国激烈交锋,很显然,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英镑居于美元之后,但是,这没啥卵用。
二战后的美国,军事实力自不必说,更关键的是,它还拥有着全球接近四分之三的黄金储备,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前财政部助理部长哈里·怀特的提议力挫英国代表团团长凯恩斯,“怀特计划”成为本次会议最后通过决议的蓝本。
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以及日后的关贸总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复苏。
那么,要是成员国出现了国际收支不平衡怎么办?一般有两种方式,首先,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其次,也可以申请调整汇率。
▲布雷顿森林(图源:百度)
布雷顿森林会议事实上已经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简述一下其中的内容,大概有这么几条。
第一,美元和黄金挂钩。各国确认了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这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双挂钩。
最后,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还规定了各国根据黄金比价实行固定汇率。按照相关的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这一范围,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
03:马歇尔计划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不久,面对欧洲各国的经济情况,美国开始了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马歇尔计划”。
▲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
由于美国长久以来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起初在美国的国内争议颇多。
但是,30年代初的大萧条使不少美国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些微的变化,这些人觉得,完全自由的、缺乏政府干预的市场无法保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增长,因为有了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大家对欧洲的战后经济重建,多了些把握。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到1951年底,马歇尔计划实施完成。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
但是,援助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受援国要接受美国的经济监督,对于美国来说,也是好处多多。
首先,通过对西欧各国广泛的经济援助,美国开始掌控西欧经济政治格局,也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经济的控制和倾销过剩产品,同时形成抗衡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力量。
其次,美国通过该计划,可以向其他国家输出资本进而实现美元投放,回流渠道为其他国家从美国进口商品与服务,这一循环在70年代之前得以顺利运转,自然有其积极地一面。
国家
1948/49
(亿美元)
1949/50
(亿美元)
1950/51 (亿美元)
总数额 (亿美元)
奥地利
2.32
1.66
0.70
4.88
比利时与卢森堡
1.95
2.22
3.60
7.77
丹麦
1.03
0.87
1.95
3.85
法国
10.85
6.91
5.20
22.96
德国
5.10
4.38
5.00
14.48
希腊
1.75
1.56
0.45
3.66
冰岛
0.06
0.22
0.15
0.43
爱尔兰
0.88
0.45
-
1.33
意大利与的里雅斯特
5.94
4.05
2.05
12.04
荷兰
4.71
3.02
3.55
11.28
挪威
0.82
0.90
2.00
3.72
葡萄牙
-
-
0.70
0.70
瑞典
0.39
0.48
2.60
3.47
瑞士
-
-
2.50
2.50
土耳其
0.28
0.59
0.50
1.37
英国
13.16
9.21
10.60
32.97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数额大致是按照人口数量分配的,关于援助的具体数目目前还有争论
二战后的欧洲,法国算是受损最严重的,但是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看到,马歇尔计划中,英国拿的援助最多,这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凭什么?仅仅是两国的关系好吗,还是昂撒人兄弟情深?真要是这么想,就有点太高估美帝了!
在二战前,欧洲人对美国货很不感冒,英法德三国的工业品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在马歇尔计划中,美国给欧洲国家的相当一部分援助,其实是战争剩余物资,美国工业品借此机会,挤占了英国的传统工业品市场。
难怪有英国人说,美国人通过马歇尔计划进一步挖空了英国的产业基石,加速了英国的衰落。
04:脱钩
但是,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不仅仅是美元,任何一种货币在成为世界货币之前,都很难解决这一先验性的弱点。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28年时间里,前14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美元荒。仅仅以1948年至1952年为例,这几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 在关键的农业生产领域,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由于战后重建需要消耗的物质极大,各国之间的贸易量不断增长,于是,几乎人人都在为美元奇缺而发愁。
那么,美国就不能多印点美元吗,就像现在一样?这还真不行,因为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印发钞票之前,手里必须要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一家独大。一方面,想要维持世界货币的地位,必须要保证本币与黄金官价稳定,另一方面,却要向全球提供足够多的本币。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了这种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
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要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被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难题”。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要维持本币与黄金的兑换稳定,本币就不能过分流出;要维持全球流动性和国际清算,就得让大家手里有美元,让美元流出,很显然,这两者自相矛盾。
1971年8月15日,一个夏日夜晚,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出现在美国三大电视网络的荧屏前,向全世界宣布:由于美国国际收支恶化,美国政府将追加10%的进口收费,并且中止布雷顿森林体系关于黄金与美元的自由兑换。
从此以后,美元是美元,黄金是黄金,“美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过,经过短暂几年的迷茫,美元又找到了新的锚定物-石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