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机构最重仓的二十只基金中,这些基金要小心,别下手!-重仓基金是什么
基金产品一年会有6份定期报告,分别是4份季度报告,和6月末的半年报,12月末的年报。
与季报相比,半年报、年报的信息量要大的多的多,比如要披露所有报告期末持有的股票、基金,要披露产品机构、个人持有的比例(包括单一最大持有人),要披露交易席位的佣金给付情况,包括从今年开始,新增了「管理人、托管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受稽查或处罚等情况 」,要在所有产品的年报中,披露涉及管理人、托管人、高管收到
监管处罚
的情况(不管是不是这个产品的)。
所以,有很多信息可以挖掘,咱们不追季报的热点,慢慢挖年报,大家随意看。
今天,先讲讲
机构、个人持有比例
的事情。
通常,基金公司宣传一只产品的时候,会把
「机构持仓比例高」
作为一个卖点,你也很容易刷到,不少自媒体发文,潜台词就是:这只基被机构资金
疯狂追加,值得关注,可以下手
。
「机构爱买」,意味着,持牌金融机构、正规军的前中后台,根据筛选(主观或量化)、比较、跟踪后,用真金白银对产品进行了
正面的背书
。
但是,并不是所有机构
爱「奶」的基
,都叫特仑苏。表舅今天根据年报的信息,帮大家小小
排个雷
。
我们以主动管理的偏股基金为例,以下,是按照份额计算,全年被
机构资金加仓「前二十」
的产品。
当然,用
「份额」
这个口径,实际这个榜单和真实情况,本身就有很大的出入。比如同是易方达的产品:
排「第二」何崇恺的
易方达积极成长
,去年跑了-15%的收益,新增了48亿份,但因为成立至今一直大额分红,实际年末的净值是0.68,所以假设客户都是按这个净值买入,新增规模也就
30亿出头
;
而排「二十」的武阳的
易方达远见成长
,业绩要好得多,去年获得1.54%的正收益,新增20.4亿份,年末净值是1.1,假设客户按这个净值买入,新增规模
20多亿
,和何崇恺的差距就没有按份额计算的这么大了。
如果光看这个表单,确实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
排「第一」的,
高远
的
长信金利
,21年跑了35%的收益,所以22年自然受到强烈的关注,22年也跑赢了沪深300指数6个多点,相当不错;
排「第四」的,
周海栋
的
华商甄选回报
,去年20个点的正收益,今天又是15个点的正收益,是各家理财子、保险、FOF的重仓选手,但零售端的品宣弱了点;
排「第六」的,
朱红裕
的
招商核心竞争力
,就更不用说了,作为去年成立,
不满一年
的新基金,机构竟然买了30亿,这是比较反常的(通常机构的准入门槛最少最少也要一年),可见机构的认可,机构和招行渠道,一块把规模怼太大,导致限购后,很多机构资金进不来,所以听说朱老师下周要发个新基金,限售30亿,其中有个
D份额,15亿上限
,就是一家机构直接定制包圆了。
排「第九」、「第十」的,董辰的
华泰柏瑞富利
,陈皓的
易方达港股通成长
,也是去年表现非常优异的产品,当然
董辰
是绝对的好,去年跑了7个点,今年跑了17个点了;而
陈皓
的港股基金,在去年港股惨烈的大背景下,仅跌了3个点,其实很不容易。
漏了「第八」的,
闫老师
的
鹏华沪深港新兴成长
了,可能机构把产品当抄底新能源的行业基金了,当然目前,还处于被抄家的阶段。
回到重点,今天是要帮大家
排雷
的。
这份榜单,既有确实绩优的产品,也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混了进来,我们以获得了36亿份申购,排「第三」的
建信鑫瑞回报
为例。
「图1」
2022年,机构份额新增了36.5亿份,在全市场的主动管理权益基金中排名【第三】,2022年录得-13.12%的收益,跑赢沪深300指数8个点,排名858/2130,
似乎还行?
「图2」
这-13.12%的收益是怎么跑出来的呢,作为一只灵活配置型基金(0-95%的股票仓位),一季度还有
52%
的股票仓位,二季度直接降仓到
0.32%
,三季度
1.46%
,而在反弹的四季度,直接
把权益仓位剁光
了。
「图3」
而产品的净值,目前也变成了类似债基的走势,简直就是
“画线派里的画线派”
。
「图4、图5」
为啥要急着把权益仓位全给剁了呢?在2022年11月,建信鑫瑞
半个月内连续分红3次
,把可分配收益的接近30%全部分掉了。
而原本申赎很不活跃的产品,去年四季度突然
申购了51.6亿份
,赎回了14亿份,净申购37亿份。
「图6」
谁在买呢?满仓的机构客户,占比100%。
如果你看着
“机构爱买”、“净值曲线像画线派”、“2022年业绩也不错”
,买进来,你就会发现你买了一只按股基收费、空仓权益、按债基运作、里面有几十亿机构资金不知道什么时候走的基。
今年为止跑了0.6%的收益,远低于沪深300的7.17%,远低于灵活配置型同类的4.53%,按年化算,还
跑输了很多货币基金
。
所以,表舅想给大家筛选产品时候提个建议,
「机构爱买」
当然仍然是很好的产品筛选的标签,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
正面的背书
,但也要注意两点。
第一,对机构占比过高的产品,要警惕。
这里的「过高」,拍个数,超过80%就要当心了,如果占比超过95%的,就尽量看点别的吧,不然即使产品本身没有问题,机构占比过高导致的极端情况下,集中赎回的流动性问题,也够个人投资者喝一壶的了。
第二,但年度累计分红超过10%的,要多长个心眼
。看机构到底是认可投资策略,还是为了优化报表进来的。
帮大家拉一下,这20个产品,目前机构持仓的比例、22年累计分红的情况,大家
自行甄别。
如果两个都符合,这种产品就留着让机构资金买吧,如果有更好的选择,建议买点别的。
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