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社会调查中的元假设问题主题沙龙.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社会调查中的‘元假设’问题”主题沙龙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社会调查中的‘元假设’问题”主题沙龙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11月3号下午,第十七期“沪堂汲话”在管理学院大楼1906咖啡厅举办。本期活动以社会调查中的“元假设”问题为主题,我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罗国芬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他在“元假设”问题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主讲人: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罗国芬老师
讲座开始,老师以问卷调查为切入点,向同学们解释何为“元假设”,并举出是非题让同学们体会“元假设”,“元假设”是一切问卷设计的基础与灵魂,也是目前社会调查方法论中最缺乏论述、在问卷设计中最容易失误的方面。我们所设计出来的问卷,都存在我们所创造的各种“界定”。
本次讲座的重点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中的五大“元假设”,分别是分布、对照组、“缺陷型”家庭结构、“非留守儿童”家庭祖辈作用和父母作用。老师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介绍以上方面存在的“元假设”,例如关于“缺陷型”家庭结构的其中一个“元假设”是:依据一段时间以来至今是否处于“亲子分离”状态来区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这显然会与实际生活产生偏离,如果家长在长时间外出后归家,恰逢孩子被调查家长是否在家,以此来判断孩子是否是留守儿童,该儿童将不被界定为留守儿童。
第十七期“沪堂汲话”活动开展
除此之外老师还介绍到研究“元假设”的方法是从已发表或公布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中依据研究者关于其调查工具(问卷)的选用和调查研究方法的具体描述进行“逆推”,归纳、发掘出研究者在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中所潜藏的“元假设”。
在互动环节中,老师由同学的提问补充介绍道:“所有的调查问卷都存在一个元假设,那就是相信做问卷的人都能看得懂问卷。”以此提醒同学们注意问卷调查的设置要符合答卷人的理解能力。
互动环节:老师回答同学提问
一个多小时的“沪堂汲话”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相信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问卷调查中存在的“元假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之后的问卷设置中应当斟酌自身客观存在的“排除”,避免出现调查内容上的误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