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文清教育专项基金”出资人王健:弄潮儿成长计划十年难能可贵-中脉家基金
2018-08-07 10:37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沈虹 见习记者 王家维 陈奕新
人物名片:王健,46岁,丁桥镇群海村人,现为中脉国际董事、中脉公益基金会监事、“文清教育专项基金”出资人
“这是‘弄潮儿’的第十年,也是我做公益的第十年。”近日,记者在上海见到了王健。见到他的第一面,这位企业家爽朗的笑容、健谈的性格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身在上海,无法赶回家乡与接受资助的“弄潮儿”们见面,但王健心中仍然记挂着这些孩子,牵挂着家乡的公益事业。
“我在海宁出生、长大,也在海宁开始创业。尽管我现在不在海宁,但我还是想为我的家乡做一点事。我相信我的父亲看到我这样也会高兴的。”王健坦言。
受父亲影响,从小埋下了公益的种子
2016年7月,在父亲逝世10周年之际,王健以父亲王文清的名义在海宁成立了“文清教育专项基金”,专项基金额度为100万元,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也是从2016年起,“文清教育专项基金”与《海宁日报》“弄潮儿”成长计划结缘,每年出资10万元捐助“弄潮儿”成长计划的困难学子,帮助这些“弄潮儿”完成学业。至今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
在谈到为何要捐助这些困难学子时,王健坦言:“这主要是受我父亲的影响,这也是父亲希望看到的。”
王健的父亲王文清曾经是海宁的一名乡村教师,和教育工作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最早在乡村小学教书,后来又在丁桥中学教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健依然记得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出门的情景。“和父亲走在一起,路上总是会遇到很多人称呼他‘王老师’。”那一声声尊敬的“王老师”,让当时小小年纪的王健也觉得十分骄傲。“父亲把他30多年的青春和热情都贡献给了学生。”说起父亲,王健依然流露出敬意。
尽管父亲已经离开十多年了,但他当时为学生做的点点滴滴时常浮现在王健的脑海中。王健回忆到,当时,父亲已经成了学校的校长,学校里有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每年交学费的日子就成了这些家庭最难熬的日子。父亲就做主,免除了这些学生的学杂费,或者减半收取,为他们减轻经济压力。
那时王健还小,尚不懂父亲这些举动的含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父亲的这些小事均在王健心里埋下了种子。“帮助一名贫困学子就是帮助一个家庭。帮助一个家庭就等于帮助了社会。”王健发现,自己如今从事的公益事业竟也是追随了当年父亲的脚步。
最开心的是,女儿也走上了公益之路
从2008年汶川地震,王健捐出第一笔款项开始,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公益之路,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之后,王健在浙江泰顺、景宁和云南丽江等地资助了二十余名贫困学生。
“做公益不仅能帮助别人,也能帮助自己。”于王健而言,做公益给他带来的最大成就感是女儿在自己的带领下,也走上了公益之路。
王健告诉记者,前几年,他带还在念书的女儿一起去云南宁蒗县做公益。云南山区的生活条件和大城市相差甚远,和山里的孩子们同吃同住,这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让王健没想到的是,看似娇滴滴的女儿坚持住了,并且高中三年每年暑假都会去宁蒗县支教。
“女儿告诉我,以前教过的四五年级的孩子有些已经读了初中,知道她又回来的消息,都从学校赶了过来看望她。当听到孩子们说‘以前来支教的老师又回来了’时,她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在转述女儿的支教经历时,王健也流露出对女儿的骄傲和自豪。
王健认为,言传身教,孩子不仅听父母说了什么,更是会看父母做了什么,自己从事公益事业的点点滴滴,必然会在女儿的成长中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就像当年自己的父亲对他的影响一样。
公益需要坚持,“弄潮儿”十年难能可贵
“‘弄潮儿’成长计划这十年不容易。”王健感叹,公益这条路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很多都是做着做着就没了消息。“一件事做一年,大家觉得没什么;做三年,大家觉得也还可以;但等到这件事坚持到了第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候,大家就会惊叹,就会觉得了不起。我觉得‘弄潮儿’成长计划能继续做下去,将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
与此同时,王健希望这个项目不仅能在金钱上资助“弄潮儿”,还尽可能帮助这些学子求学与择业,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引导,完善后续机制,做到精准化资助。
对于这些“弄潮儿”,王健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希望他们踏上社会后,能常回家看看,加入到‘文清教育专项基金’和‘弄潮儿’成长计划中来,接过爱心的接力棒,将公益传递下去,形成良性循环。”
采访过程中,王健一再表示很遗憾,自己因为工作比较忙,都没有机会和孩子们聊一聊,了解一下他们近况,而他也没有收到过孩子们的来信和来电,感到十分可惜。他希望,如果未来有机会,大家能一起开个座谈会,和孩子们一起谈谈心事。
王健谈“弄潮儿”
记者:我们在今年的采访过程中,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有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父母及长辈都希望能参加弄潮儿成长计划的助学活动,但遇到了学生本人的极力反对。有些学子甚至在记者上门的时候避而不见,任凭家人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说服。对于这些孩子你有没有好建议?
王健:其实这样子的情况是很常见的。这些孩子可能因为家境不太好,内心有些敏感。但实际上,人生起起伏伏,困难挫折在所难免。家境不好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磨炼,他们应该做的,是去面对它,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解决问题继续走下去。当今社会,成功不能靠一个人完成,是靠一群人的努力,所以,接受别人捐助不是什么羞耻的事。
记者:今年,“文清教育专项基金”将继续拿出10万元,资助第十季弄潮儿。对于今年的学子,你有什么期望?
王健:改变家庭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求学,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未来。所以,我希望弄潮儿能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继续努力学习,学会如何学习。也希望他们能够在成长阶段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引路人,在各方面给予关心和引导,成为一个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人。
记者:我们今年开展“弄潮儿计划”以来,发现想捐助的人比需要被帮助的孩子多。对于这一现象,您怎么看?
王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件好事。现在,全国有越来越多知名企业家加入到公益队伍中来,会辐射影响带动更多人。其次,这也说明,海宁的公益事业发展得很快,爱心人士很多,相信在这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能有更多的孩子摆脱困境,走出阴霾,迎来美好的未来。
弄潮儿成长计划第十季
相关要求:
1.原则上要求海宁籍今秋开始读高一至新大一的学生(高一、高二、高三、新大一)。优秀的新居民子女也可参与。
2.家庭条件困难,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
3.受助学生在校期间无违纪违法行为。
4.以上条件需同时满足,原则上不与其他公益活动重复资助同一名学子。
5.超出以上资助范围的寒门学子,经核实如家庭条件确实困难的,也可考虑给予适当资助。
报名方式:
1.直接前往海宁日报社报名,地址为海昌南路509号,咨询电话:87235110、87235132。
2.扫一扫下方二维码,直接回复留言,包括姓名、家庭情况、联系电话等。
需要准备的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1份。2.家庭收入1份(所在村或社区可出具)。3.高中应届毕业生提供高考录取通知书复印件1份(可在通知书到达后补交)。
资助方式:
1.上门认领一份助学金。一份助学金为4000元或3000元,资助者可到报社认领,定向或不定向资助困难学子(资助金汇总后一并转入慈善总会“弄潮儿成长计划”捐款账户),地址为海昌南路509号1203室,咨询电话:87235110、87235132。
2.银行汇款或转账。弄潮儿成长计划已设爱心助学专用捐款账户,接受社会各界自主捐款,捐款时请注明捐款人,需注明是定向资助还是非定向资助,请务必注明“弄潮儿成长计划”。收款人:海宁市慈善总会。开户行:工商银行海宁文苑桥支行。账号:1204085929219012716(捐款时注明收款人)
3.网络爱心认购。手机微信扫一扫,点击进入弄潮儿成长计划第十季爱心捐赠平台,认购爱心助学金,每份为5元,以倍数递增。(注:“海宁购”所有爱心助学款汇总后,也将统一转入市慈善总会“弄潮儿成长计划”捐款账户,请汇款或转账的爱心人士留下姓名、联系方式、捐款金额,以便统计。联系电话:0573-80777818、87235110)。
点击上方参与资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