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妖股”全通教育本是泡沫教育企业没有炒作价值-全通教育最高价是多少
未来网(www.k618.cn)北京7月24日电(记者 程婷 实习记者 彭楠)7月17日,A股400余支股票跌停,而在线教育资本市场上,全通教育、和晶科技、拓维信息、立思辰、正元智慧、等在线教育概念股集体跌停。24日,全通教育、和晶科技、拓维信息等仍位居在线教育股跌幅榜,且全通教育位居跌幅榜榜首。
不仅如此,近日,昔日“妖股”全通教育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陈炽昌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东林小雅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中国移动互联网教育产业基金联合合伙人尉迟道坤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通教育2015年的股价飙涨,本身确是泡沫,如今泡沫在不断被挤出,股价大幅缩水,是在规律之中的事。
(图为全通教育公告)
从昔日“妖股”到实际控制人被立案调查
全通教育成立于2005年,主打教育信息服务领域,主要产品包括智慧教育云服务、互联网教育、教师培训等。
据了解,2013年上半年,全通教育有98.67%的营业收入来自“校讯通”等“家校互动信息服务”。2014年,靠着“校讯通”等对接B端的信息化产品起家的全通教育上市。
凭借在线教育概念,2015年3月,全通教育曾超越中国船舶创造的300元的A股史上最高价;2015年5月,全通教育甚至达到467.57元的历史最高价。正因如此,当“2015年”和“全通教育”两个关键词一起出现时,会让很多人想到“妖股”一词。
不过,有分析称,全通教育上市之后,一直重点推广全课网,业内人士看来,全通教育希望将过去的校讯通用户变成全课网的用户,担事实却是,这种离开公立学校导入的转化率极低,付费率也非常低。“尽管过去的校讯通拥有数千万用户,但是在往全课网转化时,全通却无法轻松借力。”
大家汇创始人葛文伟也曾说,全通教育的生态布局是由校讯通切入,但全课网没有走成功,全通教育这样的试错走“弯路”,消耗了不少能量,并丧失了转向B端的先机。
近来,全通教育股价暴跌的同时,更是曝出公司控股股东陈炽昌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东、也即其妻子林小雅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有公开信息显示,涉案的方陈炽昌、林小雅此前分别进行了一次掐点减持,减持时间在首发原始股解禁之后、2016年业绩快报公布的10天前,两人合计套现2.68亿元。
但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在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十日内,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证券事务代表及前述人员的配偶不得存在买卖本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的行为。
有分析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到解禁期就减持,可能是公司股价存在泡沫,或是对公司未来没有信心。
教育需深耕细作,并购重组或陷恶性循环
而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教育产业基金联合合伙人尉迟道坤看来,在线教育是长期性的慢市场,需要与线下教育融合,而全通教育等多家教育企业存在营收、股价等上涨过速,炒作过时概念等问题,存在资本泡沫是必然。
“深耕细作于某个领域的教育企业,正常增速一般会在20%左右,增速过高的就是泡沫了。”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尉迟道坤说,作为一种补强教育,在线教育属于非主流的,其份额不可能大过主流的公办教育;同时,教育企业发展并不适合棋盘式的全盘布局,而应基于某个领域精耕细作,与线下教育融合形成混合式教育,进行缓慢扩张。
尉迟道坤还指出,教育企业为维持股价,通常都会进行股权质押、收购其他教育企业。“但是大的优质的教育企业数量很有限,很多企业收购的教育企业规模不成气候、发展形势不好。A股上市教育企业收购这样一些不成气候的企业后,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
(图为全通教育投资情况)
未来网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全通教育的11次融资事件都集中在2015年和2016年,其中5次为并购事件,另除去2次战略融资外,其它均为向其他教育相关企业进行天使轮或A轮投资。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尉迟道坤就曾表示,全通教育是典型TOB业务的基因,依靠政府资源,但无论B端挖掘潜力还是拓展到C端,都看不到赢的机会,尤其是在K12领域公益政策日趋明显,面向学生端的收费之路基本堵死,只能面向教师培训,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虽然体量很大,但也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暂时看不到全通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
此外,尉迟道坤还告诉未来网记者,资本市场是有周期的,从1997年开始,每五年都会有一个波动期,2015年可看作一个高峰,2017年则处于波底。因此,今年6月份他就曾公开预言,今年下半年在线教育领域会有地震。
所以,在尉迟道坤看来,全通教育从“妖股”再到如今出现股票跌停、实际控股人违规套现,并不出人意料。
教育企业无炒作价值,未来企业得拼硬实力
“在线教育企业并没有炒作价值。”尉迟道坤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还指出,相比于它产业,教育企业的规模都非常有限,发展速度也并没有那么快。“作为通过并购成为教育概念股的企业,想突破主业(非教育的),让教育来接盘是很难的。因此,教育并不是优良资产,对这些企业的贡献实际上也并不大。未来,教育企业或许还会出一只“妖股”,但这只会是小概率事件。
尉迟道坤认为,类似于全通教育这样的泡沫,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资本市场发生,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金融市场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因为资本市场并不理性,投资人是贪婪的、逐利的,健忘的,会忘记自己曾经在哪里摔倒过。
他分析道,当前教育企业上市,主要是IPO和并购借壳上市两种方式,在全通教育等大批在线教育企业纷纷折戟后,会让更多的人冷静下来,这两个市场也都会冷却下来。
而教育产业基金拼图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磊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同时,王磊指出,抓住教育的实质,泡沫终将会过去,最后拼的还是硬实力。
王磊说,上市公司分两类,一个是真正做价值的,一类是泡沫的,比如说像有一些企业有整体规划、有核心内容,相对来说就能走的比较远;另有一类企业就是属于波峰波谷,波动非常大,没有真正的价值,短期之内有释放效应,长期则不行。
他认为,回归教育本质,回归价值,做教育和做其他的企业一样的是都要做价值、核心的产品、核心竞争力,区别只是在于教育产品有特殊性,它是有教育规律的。所以,这类企业必须得符合教育规律,若没有情怀、没有很正的价值观,教育是做不起来的。
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王磊还表示,当前金融监管越来越严,口越收越紧,这对于金融机构也好上市公司也好还是同样的问题,就是一定要做有价值的产品,靠粗放式的收购并购越来越难了,未来企业一个得拼硬实力,自身能增长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做金融的操作,必须在非常规范的范畴之内,企业规范化、价值导向化。
最终,不符合规范的、无法做价值的、没有能力的企业就会慢慢被淘汰,而在规则体系下中脱颖而出的企业一定是品牌化的能走远的企业。
作者:程婷 彭楠 编辑:侯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