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严惩化工厂放“毒”-化工厂多少米不受污染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绮思 | 综合整理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9期)
因涉嫌环境污染问题,江苏省盐城市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遭到中央环保督察组专项督察,4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相关情况介绍,引发深交所、证监会等监管部门连锁反应。其实,作为全国农药行业的大型企业,辉丰股份2010年启动A股上市之际,其涉嫌污染环境、偷埋暗管排放有毒污水等情况就被曝光,但在质疑声中该公司仍于2010年11月上市。8年来也不断有村民和媒体揭露其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直到今年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相关部门彻底查处。
对于此事,《中国经济周刊》刊发《辉丰股份遭遇环保督察风暴背后》一文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报道,加大了公众对于上市公司环保问题的关注度。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8期(5月7日)《
辉丰股份遭遇环保督察风暴背后
》
企业没有底线很可怕
@杨y冰冰:化工厂有几个不污染的?只要有化工厂,就有臭水塘,就是环保的隐患。
@行军:还有很多化工厂是打了几十米甚至几百米深的井往地下排污水,表面是看不到的。
@守护一生668:偷埋偷排牺牲环境的代价巨大,企业没有底线很可怕。既能做到上市级别,为何不能凭着实力做实事,现在的阵痛也是必然。长痛不如短痛,痛定思痛。
既要严惩违法行为,还要加强监管
@蓝色悉尼:对辉丰偷排有毒废水的罚款还是太少了,上市公司在乎这点钱吗?
@ V葫芦5:规模性公司,长期无视环保,必须严惩。之所以屡禁不止,因为犯罪成本太低。
@Cliff李:行政执法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受到处罚,严惩这种不作为的行为,罚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破坏的问题,纪律监察部门得约谈一下各单位的负责人。
@warmer258:指正错误,宣传教育。毕竟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成长需要几十年,非常不容易。谁都有错,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凡事都需要监管,国家加强力度监管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长久之路。
@公众环境马军:如果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跟进政府处罚、督察带来的环境风险,这些风险就可能转化成某种机遇,一方面降低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基于企业披露的数据识别绿色的投资项目。
上市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
@黄海之滨鹤舞鹿鸣:上市公司除追求经济效益,还应该担当社会责任,保护绿水青山。
@久酒氿:辉丰只是众多化工企业的缩影,长期以来我们总寄望企业在安全环保上自律,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有的企业逐渐忘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关注《中国经济周刊》头条号
请回到文章顶部,点击右上方“
关注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