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证信用“不差钱”拟上市融资15亿元-中证信用增进公司
本报记者 蒋牧云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近日,因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信用”)已完成财务资料更新,深交所恢复其发行上市审核。招商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金额为15.0858亿元。
此前,中证信用因IPO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被深交所中止其发行上市审核。若成功上市,中证信用或将成为首家A股上市的信用增信公司。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中证信用2018年至2020年间,公司投资业务实现的收益及利息收入金额较大,合计分别为6.05亿元、4.89亿元和6.8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3.23%、42.52%和44.34%。关于投资收益的占比是否符合公司预期、主营业务的盈利持续性等,《中国经营报》记者向中证信用发去采访函,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暂不便接受采访。
数据曾“打架”
中证信用成立于2015年5月,主要提供数据及信用内评服务、信用评级服务、数据风控服务三项。中证信用由35家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互联网公司及政府投资平台等共同出资,实收资本约45.86亿元。
具体看中证信用的财务数据,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1.37亿元、11.5亿元、15.4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61亿元、3.85亿元、5.7亿元。不过,2018年至2020年间,公司投资业务实现的投资收益及利息收入金额较大,其中投资收益分别为4.99亿元、2.86亿元和3.88 亿元,合计分别为6.05亿元、4.89亿元和6.83亿元;投资收益占比为43.83%、24.87%和25.20%,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3.23%、42.52%和44.34%。
中证信用也在招股书提到,公司投资收益金额及占比处于较高水平。虽然公司主要投资债券、基金等高流动性、高信用等级的金融产品,过往取得了较好的投资业绩,但如果未来宏观经济下行,或投资资产价值发生波动,将会影响公司的投资收益,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
若除去投资收益,其经营利润是否具有持续增长性?对此中证信用并未回应,不过通过招股书其表示,由于我国与信用服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监管实践亦在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变化,相关法规和监管政策可能会对公司提出更高的合规要求,使公司的合规成本有所上升,从而导致公司经营利润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中证信用曾因招股书与客户的年报所披露数据不同而引发市场较大关注。招股书显示,中证信用为深圳市天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图投资”)“17天图01公司债”等多个项目进行了信用增进业务。中证信用作为其债券保证人,天图投资在2018年至2020年年报“债券保证人”相关内容部分披露了中证信用已经审计的财务报表,然而其中多项数据均出现了差异。
不过,后续中证信用公告了申报财务报表与原始财务报表差异的说明,因为公司2017年以前年度公司增信业务收入确认截止性会计差错更正调整、2018年起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等一系列原因,使得此前版本的招股书2017年至2020年6月的数据,与天图投资通过年报披露的数据出现了较多不同。
四年分红8.41亿元
中证信用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三个项目,分别是智能风控体系及信用服务云平台建设;支持普惠金融;补充流动资金。其中,中证信用计划将募得资金的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记者还注意到,招股书中显示中证信用2017年至2020年间,连续进行了四次现金分红,分别为2.46亿元、1.83亿元、1.83亿元、2.29亿元,合计为8.41亿元。同时,结合其近三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合并)为37.44%、36.96%、37.31%。对于资金较充裕状态下选择上市融资的原因,中证信用并未回应。
股权方面,中证信用最初成立时,公司前15名股东各持6.06%的股份。此后,中证信用经过多次增资和股权转让,截至其招股书签署日,中证信用共有直接股东35名。
伴随着股权较为分散,且股权经过多次转让的情况,中证信用的董事等核心成员也经历了多次改变。公司现任董事15名,其中独立董事5名;现任监事17名,其中职工代表监事6名;现任高级管理人员5名。自2018年至招股书签署之日,中证信用有7名董事辞职,监事、职工监事10人辞职。对于公司核心人员的频繁转变,是否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形成影响,也有待中证信用解答。
此外,根据招股书,中证信用向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数据风控服务,主要为消费金融场景中的参与各方提供动态穿透的风险监测及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数据风控管理规模约 1601亿元,数据风控余额约163亿元,累计借还款交易约3084万笔。
然而近期,根据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网络平台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业界将其称之为个人信息的“断直连”。
基于此,类似中证信用的业务是否会迎来挑战?对此,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认为,从近期部分征信企业的发展看,“断直连”前后,众多大数据公司、助贷机构、融资租赁公司等纷纷与其签约,来降低“断直连”政策风险。因此,该政策是有利于信用服务商与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科技公司合作的。虽然中证信用没有个人征信牌照,但是从其发展史及股东背景看,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断直连”政策对其影响有限。
而在业务发展上,王诗强认为,作为信用服务商,此时应该多与各类大数据、智能风控企业加强深度合作,提升自身风险控制和数据处理能力,特别是信用评估水平,赢得更多金融机构客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