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趋常后行政干预早退为宜

宏观政策趋常后行政干预早退为宜 更新时间:2010-1-24 0:08:52   上周,加息传闻此起彼伏,股市重挫,投资者也有些六神无主。其后有消息称,一月份前两周新增贷款超过1.1万亿元,央行对放贷多的银行采取了惩罚性的差别准备金率。宏观政策开始重新回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轨道。

通胀预期日渐强烈,央行的行动速度可能会超过市场之前的猜测。加息时间可能大大提前,甚至也早于美国。如果金融机构不听招呼,一些行政性强制手段势必会再度启用。机构、市场和决策者之间的博弈会贯穿期间,央行则处于舞台中央。由于进出口回暖,今年中国顺差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如果央行坚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回收流动性面临的压力更大。

不过我们以为,政策权衡不应仅仅局限于货币政策,基于危机管理的一揽子政策都需要重新权衡和考虑。比如说,两年四万亿的政府投资计划是否还有必要在今年内完成?要知道去年中央就有2000亿元的投资没有下达,如果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张,对于通胀或有推波助澜之忧。

经验证明,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确存在挤出效应,有政府扶持背景的大国企的投资,对民间投资同样也有挤出效应,如果说,政府在危机处理阶段,认为借助于国有企业可以更便利地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救经济于危局,现在则不妨放下或深或浅的国企情结,重新摆正所有投资者的位置。

尤其应注意,民间投资跟很多应急政策是无法共处的。很多地方政府在应对危机的时候走上了前台,政府对微观经济的深度干预,被当作一些地方成功应对危机的经验之谈。这种做法恰当与否当时就存在争议,可以肯定,当宏观政策逐步正常化的时候,政府依然深度介入,启动民间资本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重新检视2008年末至2009年出台的一些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操作行为,将市场的仍归于市场,而不是沿袭旧政,乃至强化一些领域中的政府管制和干预政策。比如说,去年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有效地提振了信心,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尤其是对跨地区兼并重组的规划,则带有鲜明的行政色彩,这并不利于市场主体在竞争格局中做强做大,反而可能形成新的地区割据,强化地方利益对经济主体的干预。

类似于这些政策,仍应清晰辨析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若对政策作出进一步的细化,更应该考虑更加强调市场配置资源,摒弃政府“拉郎配”式的指导和干预行为。

去年,煤炭、天然气等资源价格改革迟滞未动,其中一个原因是消费价格逐月回升,通胀预期抬头。对依然疲弱的经济来说,保持价格稳定有好处,但是长期而言,改革动作迟滞不利于理顺价格,价格信号错乱,客观上也会对投资过度推波助澜,各地政府不能用价格信号引导投资者行为,最终就只能持续采用行政的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实践表明这种做法难以奏效,也很容易伤及民间投资者。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重回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确认拐点的标志是民间投资重新启动,占据了半壁江山。因为只有民间投资的活跃才表明经济真正具有了活力,市场成为经济成长的最大驱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宏观政策正常化,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之手应该主动退,干净彻底地退,要比经济刺激政策退得更快。这也是激活民间投资的应有之义。

工大复试线

测油耗测速度的软件

收益互换

格尔木昆仑旅游区4a

组合徒手动作

环保股市盈率排名

股市八点半到九点

对我国饮食民俗民风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