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是否已经超调
宏观经济是否已经“超调”
宏观经济是否已经“超调” 更新时间:2011-2-25 10:40:48 中央政治局在本月21日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会议上,明确强调要防止今年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由于内外环境的不确定,且要避免宏观调控政策用力过猛或执行时机的失误所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故如何认识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且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发展经济而又能防范通胀与泡沫的政策组合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首先,给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冲击的外来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环境出现意料不到的动荡,比如,目前中东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就会影响全球市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和由此可能产生的不确定行为,疯炒油价就是近期值得关注的波及效应,如让它蔓延下去,就会给刚刚复苏的世界经济增添很大的麻烦。所以,看清国外局势的变化,再动用我们的调控手段,有时候能起到非常好的“借力”发挥的效果。相反,如不管外部形势变化,还按照以前的做法单纯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那么,一旦效果显现的时候,就会出现“超调”的问题,那时再来转向纠偏采取防止经济大波动的举措已经为时过晚。
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景气度出乎意料地向上好转,即政府和企业的投资产生了合力效果,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作用。如果欧美政府确认经济复苏的基盘已经稳固,接下来就是要避免一旦经济过热而政策反应滞后所产生的副作用。如果美联储或欧洲央行等加快加息的步伐,而我们对此举动的应对措施又没有及时做出反应,那么,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就完全有可能因为国际资本回流而受到影响,这也会干扰我们宏观调控的效果。
三是金融危机后经济大国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存量问题,比如,财政赤字、贸易收支失衡、拥有大量外债的机构入不敷出和汇率升值问题等,如因为某个事件由头而使这些问题突然激化,那么,就很容易引起内外市场的过度反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式的放大效应。这也会使得正在努力进行结构调整中的中国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国经济自身的不确定性也不能小视。一是通胀压力。尤其是对于人均收入基数低、贫富差距又大的中国而言,其对通胀的承受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这对社会和谐以及内需培育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作用。而目前通胀形成的机制较为复杂,靠简单的货币政策调控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
二是结构调整压力。金融危机后,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自然成了主基调,所以,现在一旦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市场依赖“政策市”而发力的脆弱性就被凸显出来了。但目前市场活力焕发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很多产业资本被闲置下来,很多民间资本流失在外,若要扭转这一局面,只有政府通过进一步减税让利、保护好市场投资和消费环境等措施,才能做到让中国社会的“民富”有保障。
三是市场摩擦增大的压力。近期,民工荒、涨薪潮等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如果中央政府能够控制有些地方盲目投资而导致占用劳动力资源的行为,则一定会为企业今后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打开其盈利空间发挥出非常积极的作用。否则,企业可能会放弃继续留在制造业的意愿,这不仅跟中央期待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也会因为它们的资金大量闲置在社会上的缘故,从而增加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不确定性。
总之,在当前不确定的内外环境下,治理通胀和泡沫更需要科学发展观。只依赖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胀的做法只会让政策效果适得其反。事实上,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并针对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特点,笔者感到需要重视以下三大配套的政策环节:一是货币政策的数量调整和制度建设结合的宏观调控方法,二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导入正确的激励机制以保证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政策,三是强化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学术部门研究成果的社会普及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