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万亿险资增量资金”算法有误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险资权益类投资上限进行调整,将权益类资产配置的上限由目前的 30%提高到45%。这一调整在市场上引起较大反响,被市场人士解读为重大利好,可给市场带来3.3万亿规模的抄底资金。

新增3.3万亿的资金入市,这还不把股市炒翻天?别急!这不过是某些市场人士的梦话而已,或者说只是一些市场人士对市场的误导。其实,险资调整权益类投资上限对A股市场的利好远没有这么大。其真实情况如何?相信看完本文后,投资者自然就会明白。

3.3万亿的新增资金是如何得来的?这个计算其实并不困难。根据银保监会公开的数据,一季度末,保险资金的总资产规模接近22万亿元,而此次权益类资产配置的上限由30%调高到45%,即上限提高了15%,于是这就有了22万亿元× 15%=3.3万亿,新增资金规模就此产生了。

但这个计算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此次《通知》对险资权益类投资上限的调整并非是一刀切,而是差异化调整,是根据保险公司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确定的,只有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350%以上的公司,才能享受45%的上限待遇。如果偿付能力充足率达不到200%的,其权益类投资上限不仅不能调高,相反还要降低,降至25%甚至更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00%以上但不足250%的公司,维护30%上限不变。

然而,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上披露2020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近170家产寿险公司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能够超过350%,可以享受上限待遇的保险公司只有37家。不过,这些寿险公司绝大多数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险企,其中有多家外资险企,由于业务结构、业务规模、刚完成增资等各种原因,它们的偿付能力较高;但同时其中多家险企的投资策略都比较谨慎,权益性资产配置普遍较少。而其他公司均不符合45%的上限要求,包括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财险等大多数上市大型险企,它们今年一季度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在250%-300%之间,按照规定,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限可以由原来的30%提高到35%。因此,统一按45%的上限来确定险资的权益类投资上限显然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即便险资权益类投资上限调整到45%,也不代表险资实际投资股市的规模就会达到45%。比如,目前险资权益类投资的上限是30%。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一季度数据,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余额为4.38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22.57%。其中,长期股权投资1.95万亿元,占比10.05%;股票1.54万亿元,占比7.95%;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0.54万亿元,占比2.76% 。 后两者加起来占比10.71%,这就是目前险资对股票市场的投资占比。可见,在险资权益类投资中,险资投资不仅没有“触顶”,达到上限的规模,而且长期股权投资占据了一半的比例,真正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占比也就在10%左右。因此,别说没有这3.3万亿新增资金,就算有,最后能进入股市的资金也是未知数。就是进入股市的资金,也面临着大量分流的问题,不会全部进入A股市场。对于这一点,投资者从今年险资举牌中可以清楚地看清情况。今年以来,险资共在股票市场举牌 16次,而去年全年举牌数只有8次;也就是说,今年险资投资明显比去年活跃。然而,在去年的8次举牌中,其中H股举牌4次,A股举牌4次;而今年的16次举牌中,险资举牌H股11次,举牌A股5次,H股以其更低廉的价格体现了更好的投资价值,从而吸引险资参与到港股中来;也就是说,险资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港股。

正因如此,尽管险资调整权益类投资上限对A股市场构成利好作用,但利好作用到底有多大显然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利好作用远远达不到3.3万亿,投资者千万别被忽悠了。

虚拟货币名字有哪些特点

刚得胃病饮食注意些什么好

股市停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