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家基金增持中国太保55只减持中国平安
58家基金增持中国太保55只减持中国平安
58家基金增持中国太保55只减持中国平安 更新时间:2010-4-30 0:00:57 机构对保险股 “猎物”的目标正悄然改变。4月28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分别下跌1.25%、1.31%、2.00%。数据显示,主力资金当日分别抛售上述三家0.07亿元、0.12亿元、0.16亿元。 机构对保险股 “猎物”的目标正悄然改变。
4月28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分别下跌1.25%、1.31%、2.00%。数据显示,主力资金当日分别抛售上述三家0.07亿元、0.12亿元、0.16亿元。
虽然集体遭受抛售,但从4月以来的交易日计算,中国平安已被主力资金悄然的增持0.59亿元,其他两家均遭遇不小的抛压。对比刚刚披露完毕的基金一季报,即可发现机构的注意力已经从中国太保转移到平安身上。
“尽管中国太保的业务仍将保持健康快速增长,但是否能够出现更大的惊喜还需要较长时间的验证。”中金公司上周五发布报告认为,相比而言,中国平安的估值修复过程才刚刚开始。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从主力资金增持中国平安的数量仍较小来看,机构并没有因此而冲昏头脑。“三家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难以确定,让大家都小心翼翼。”
轮换押宝
去年四季度以来,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担心新会计准则调整以及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两枚藏在保险股身上的“定时炸弹”。因此,当时基金对三家保险巨头集体“用脚投票”。
不过,各家基金2010年一季报披露的持仓数据显示表明,它们的态度逐渐出现转机。战术选择变为“追太保、弃平安、国寿”。
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一季度共有104家基金持有中国太保,比去年末增加58家,持股总量为52468.37万股,增加27280.62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从9.77%上升到20.36%。太保也成了一季度明显走赢大盘的保险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市券商保险分析师表示,当时大家对太保受新准则影响的预测,只是中性略偏正面。而且当时太保刚完成赴港融资不久,在PB、内含价值方面都比较有优势。在看好行业中长期发展的前提下,配置它是最优的选择。”
相反,持有中国平安的基金数量从226只猛跌至161只,持股总量从85854.43万股降至58013.92万股。中国人寿的遭遇类似。基金家数从43减少至29只,持股总量从18709.62万股下降到17824.90。
“中国人寿由于业绩基数大,想要获得快速的增速会比较困难,因此一直不为机构热烈追捧也在情理之中。”上述保险分析师如此分析。对于平安而言,除了职工股解禁问题外,市场最担心的还是新会计准则对净利润会造成比较大负面影响,甚至流传它的利差损有800亿元。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家机构在一季度愿意更多配置平安。
平安得宠
2009年年报陆续出炉,机构们很快发现被戏弄一回。
会计准则的调整并非机构所想象的那样洪水猛兽。中国太保2009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86.3%,中国平安同比增长879.06%,中国人寿同比增长71.82%。
上海汇利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何震表示,这只最大的利空靴子落地后,目前平安的估值以及管理能力比其他两家公司要更胜一筹,且在完成对深发展银行的收购后,市场的想象空间会更大,因此资金会重新青睐它。
数据显示,从4月1日至28日,中国平安净流入0.59亿元,而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则分别净流出1.76亿元、1.50亿元。
上海一位保险分析师表示,虽然机构开始转向平安,增持的量与其流通市值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可见主力资金操作极为小心,并没有大举进攻的想法。因为在2010年保费增长确定、资本市场不确定前提下,大家都无法肯定其投资收益对今年的业绩影响程度。
自4月15日以来,上证指数跌去8.36%,这种宽幅震荡的格局也印证了上述分析师的担忧。
“以量补价”悖论
东方证券保险行业研究员王小罡认为,假定A 股全年涨10%,七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上升至3.65%,则预计中国平安的每股盈利为1.85 元,这个水平也只能与2009 年持平。
至于大盘下行风险的影响,上述上市券商分析师表示,如果大盘今年的下跌幅度不超过20%,那么不会对浮动收益造成太大的影响,并且可以逐步释放浮盈,但是超过这一幅度,投资对业绩的贡献就很难说了。
此外,市场普遍认为,在保费收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今年三家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以量补价的趋势将成主流。以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为例,按照《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执行后的要求,中国人寿一季度保费收入为1169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40%;中国太保为449亿元,同比增长53.77%。
上述上海保险分析师表示,以量补价只能针对较为确定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如果是股票投资,也可能会发生以量扩损。并且,虽然股票市场类投资只占了总投资额的10%多,但是如果这块收益向下波动超过20%左右,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将固定收益类资产由于利率上调而带增加的收益抹平。
“所以以量补价的逻辑并不能站的住脚。”上述分析人士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