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投资报告中国海外投资集团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中国海外投资报告,以及中国海外投资集团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2021年,万物皆涨,海外投资是不是变成了“刚需”?我国境内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到境外投资的程序是什么海外投资有哪些风险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国企对外投资收益如何?2021年,万物皆涨,海外投资是不是变成了“刚需”?在国人印象里,房产是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模式。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和虚无的股票、证券、期货相比,房产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买房是固定资产,投资者会长期持有,但基金或能一建仓就坚守十年的却少之又少!
但近两年,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可以说是一场“灾难”,2015年以后新一轮房价上涨,在2017年政府的一纸“限购令”下戛然而止;18年股市再次迎来一轮“崩盘”;中美贸易战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放眼国内,理想的投资方式已经凤毛麟角。
对比之下,东边日出西边雨,身兼多项优点的海外房产或许不失为绝佳“planB”.
中国房产VS海外房产
我国境内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到境外投资的程序是什么一、商委审批
1、境外设立公司基本概况
①公司名称②设立方式③注册资金④经营范围⑤注册地址
注:以香港为例:提供注册证、登记证
2、投资方基本信息
①公司名称②法定代表人③企业性质④经营范围⑤注册地址
⑥注册资金⑦财务状况(最近一期财务报表)
注:自贸区企业不需要财务报表
3、投资企业经营情况
4、投资方相关实力和优势分析
5、投资资金来源
6、投资具体内容
①项目简况②项目意义
7、境外投资材料
①《境外投资申请表》,企业应当通过“境外投资管理系统”按要求填写打印,并加盖印章;
②境内投资主体股东会决议;
③境内主体营业执照复印件;
④并购协议(新设境外公司不需要);
⑤企业最近一期的财务报表
二、发改委审批
三、外汇管理局审批
一般我们负责商委和发改委的审批。办理周期一般在15个工作日。
海外投资有哪些风险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随着国人的财富渐渐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试投资海外市场。但是在我们涉足海外市场之前,需要明白的一个重要道理就是:中国和海外的资本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照搬在国内的那套投资习惯,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海外市场中栽跟头。
下面这篇文章,主要讲讲中国投资者在“出海”之前需要调整哪些投资习惯。
一、刚兑
刚兑,或者“保本”,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很多中国投资者在选择海外投资理财产品/基金前,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产品保本么?
绝大多数的海外基金和理财产品,根本没有“保本”一说。不管你投资何种资产类型(比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都没有人能够保证该投资一定不亏钱。
在所有这些不同的资产大类中,最安全的投资品可能就是:
1)美国国债(假设投资者以美元投资)。
美国国债被称为“无风险"资产,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央行(美联储)可以随时控制印钞的数量,因此理论上美国政府不可能对美元债务违约。不管有天大的债务,反正要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投资者不在美国国债上发生投资损失的前提是,他购买一个折价的美国国债,并且一直持有到到期日。举例来说,你花99元买一个3年期的国债,一直持有到3年后拿回100元。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可能亏钱(保本刚兑)。
但是如果投资者中途选择卖出,或者买入时支付的是溢价(比如高于100元),那么即使是美国国债,也无法保证投资者一定不亏钱。
2)货币市场基金(MoneyMarketFund)。
货币市场基金,类似于国内的“余额宝”,是相对来说风险非常低的投资品种,其安全程度接近于银行存款(现金)。
在近代历史上,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总共发生过两次亏钱的案例(基金净值低于$1)。第一次是在1994年。但当时的基金仅供机构投资者购买,没有个人投资者参与,因此市场波及面不大。
第二次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这次涉及了一家供个人投资者购买的货币基金。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一家货币市场基金theReservePrimaryFund的净值跌破到$0.97。该事件引起广大投资者和市场的恐慌(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余额宝宣布不保本了,会引发何种市场反应)。美国政府果断出手干涉,宣布财政部担保市场上所有的货币基金的净值不跌破$1(就是政府承诺保本),这才平息了投资者们的恐慌情绪。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例子,不管是股权投资也好,债权投资也好,或者房地产投资也好,投资者都可能会亏钱。
事实上这在国内也是一样的。比如很多银行在卖理财产品时,理财经理需要和投资者在特定的小房间内进行“双录”(录音录像),白纸黑字写明不保本/不刚兑,让投资者当场签字。但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国情”,一些理财师会旁敲侧击的暗示投资者,签字归签字,但该理财产品保证绝对安全。这也促成一些投资者养成了对理财产品“刚兑”的期望。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里,投资者签署的文件都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如果文件上白纸黑字写着“不保本”,那么该投资产品就正如文件描述的那样带有投资风险,可能会亏钱。投资者不必对文件以外的“隐藏含义”做过多的猜测。到时候到了法庭上,没人会和你去纠结法律文件文字以外的意思。
学会读懂投资法律文件,在没有搞懂法律文件之前坚决不签字,是中国投资者涉足海外市场需要学会的第一个重要道理。
二、信赖义务(FiduciaryRule)
很多中国投资者接触海外理财产品,都是从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理财师们打交道开始的。我们需要明白的道理是,国外成熟市场对于理财顾问的从业要求,以及对于投资者的保护要比国内市场严格很多。举例来说,英国和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投资者免受理财顾问“忽悠”,通过了不少相关立法。
2013年开始,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就明文规定,禁止理财顾问从产品端(比如基金公司)收取佣金。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理财顾问向客户推销不适合他们的金融理财产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016年4月,美国劳工部公布新的信赖标准(fiduciarystandard),要求理财顾问将退休存户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将客户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的核心就是,理财顾问应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去选择最适合客户的投资理财产品,而不是受佣金高低的影响,总是去推销那些佣金最高,但未必适合投资者的“金融鸦片”。
英美政府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理财顾问收取佣金,或者用“将客户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的信用要求来约束理财顾问,就是因为他们深愔“利益激励”的威力。不管理财顾问的出发点有多好,人有多善良,在利益和佣金的刺激下,没有人能够保证他们的潜意识中不会倾向于做出那些“损人利己”的商业行为,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而让客户去做冤大头。
在我们考虑任何理财师推荐的产品前,我们可以先问问他们,是否理解作为理财师对投资者应该负有的信赖义务?是不是从投资者角度出发为他选择最适合的投资产品?在他们销售的理财产品中,有没有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何方?销售的产品是不是完全中立,还是来自于相关企业?他们自己和家人有没有购买该产品?如果一个理财师连“利益冲突”和“信赖义务”这样最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那么我们作为投资者就应该警惕起来。
聪明的投资者,在通过理财顾问购买海外投资产品时,需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关的政府法律规定。这样,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好自己的合法利益。
三、私募和公募
和国内类似的,海外的基金也分为公募和私募。公募基金,在海外叫做共同基金(MutualFund)。共同基金以外的基金,都是私募基金,包括各种对冲基金,私募股权(PE/VC),股票/固定收益类基金等。
海外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区别,和国内的公募/私募区别差不多。相对来说,私募基金的规模比较小,流动性比较低,投资策略比较复杂(对冲、杠杆、衍生品等),费率比较高,最低投资额比较高,投资风险也比较高,仅适合一小部分特定人群(合格投资者)。而公募基金的监管要求比较高,信息披露更全,规模比较大,策略相对简单易懂(禁止卖空,杠杆有限制等),流动性比较强,更加适合普罗大众。
作为中国投资者去投资海外市场,天生就有法律、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因此我们在选择海外投资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先学会走路,然后再尝试跑步。走路,指的是投资公募基金,或者在证交所上上市的指数基金(ETF)。而那些私募基金则比较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投资经验和知识的“老司机”。
由于私募基金的披露要求比较低,因此对于投资者做尽职调查的要求更高。像“麦道夫”这样的基金诈骗案,在公募基金/上市ETF中发生的概率要比私募基金低很多。如果投资者不小心投到一个类似于“麦道夫”这样的私募骗局,到时候哭爹喊娘也很难把自己的血汗钱要回来。
很多第三方理财机构,可能是受私募基金佣金高,信息透明度低的激励,倾向于向国内投资者销售私募基金。投资者需要搞清楚,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么做?这些产品,是真正对自己有好处的“补药”,还是披着美丽外衣的“鸦片”?到最后理财公司赚到了中介费以后,拍拍屁股走人继续去销售下一单产品,而投资者却需要承受长达多年的投资风险,这笔买卖对自己来说是否划算?
巴菲特说过: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应该知道自己的界限。对于涉足海外市场的中国投资者来说,要知道自己知识的能力的边界。不懂的产品,或者安全保障不够的产品,坚决不投。
四、光环效应(HaloEffect)
“光环效应”(HaloEffect),指的是我们人类很容易受到大V和名人的光环的影响,产生莫名的崇拜。比如一些创业成功的商业人士,被媒体吹捧一下,就有不少粉丝追随。以致于这些大V从“会赚钱的商人”摇身变为“人生导师”和“创业传奇”,而他们说的话都变成了金科玉律。
“光环效应”在中国国内是很管用的。很多国内的私募基金经理,其投资业绩几乎没人知道(一般都不会向公众公布),但是名气都很响,在各大媒体上频频露面。可见吃这一套的投资者还真不在少数。
由于中国投资者对海外市场不甚熟悉,因此更容易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在我们判断某个理财产品是否值得购买的时候,很多人做判断的依据是有没有听说过对方的名字,是否经常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关于对方的报道,基金的管理公司或者经理是否是“传说中的大牛”?
顺着这种“大V光环”去选购理财产品,投资者很可能会吃到大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本专栏的历史文章:《高盛的投资建议靠谱么》,《贝恩资本能帮你赚钱么?》,《黑石的私房钱》,《文艺复兴对冲基金是否值得购买》,《如何评价基金经理及基金的选择》等。
总结
随着中国国力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想要走出国门,投资海外市场的中国投资者将会越来越多。在我们涉足海外市场之前,不光要看到这些市场的诱人之处,也要理解这些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当我们习惯了国内的投资环境之后,在走出国门前有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去成为那些“韭菜”,成为国外的投资机构和国内的第三方理财中介“收割”的对象。提高自己的金融知识,用信息武装自己,是我们保护自己权益不受忽悠的最好办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企对外投资收益如何?财政部发布"国企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办法",市场相信短期内将一定程度影响国企对外投资的进程,企业对外投资进度或受影响
大公网8月3日讯(记者倪巍晨)国家财政部关注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业务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有些项目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不强,投资回报率偏低等问题,因而发布《国企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要求国企境外投资事前决策须考虑财务可行性,规范境外投资事中运营财务管理、加强境外投资财务监督、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绩效评价机制等。《办法》还明确表示,对连续三年累计亏损金额较大,或当年发生严重亏损等重大风险事件的境外投资企业(项目),进行实地监督检查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根据审计监督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财政部指出,部分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事前决策随意,可行性论证流于形式。二是事中管理薄弱,财务风险管控不力。三是事后监管缺位,对有关决策和执行主体约束不力。据此,《办法》对境外投资的事前、事中、事后财务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实现了全程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海外投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境外投效益,提升国有资本服务于"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能力。
杜绝粗放式投资
申万宏源宏观首席分析师李慧勇指出,过去几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已超FDI,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现象。他举例说,如部分企业对外投资未遵循产业指引政策,对外投资因缺乏总体规划而出现企业间不合理的竞争,从而引致投资效益不佳、金额过大等,"这些都有损中国对外投资的形象"。他强调,国家希望国企能通过对外投资,降低成本、收获新技术,亦希望更多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因此有必要在原有粗放式管理基础上,对国企对外投资予以规范,促使企业遵守国家现有对外投资规章制度,在符合外汇管理政策背景下审慎投资。
交银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近年国企对外投资步伐不断加速,企业资金流出意愿较强,其中有部分企业通过"境内举债"方式开展对外投资;此外,部分国企资金在境外仍继续粗放式投资的老路。从《办法》内容看,很大程度是为了防范国企境外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
《办法》所指的境外投资,是指国有企业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中国以外通过新设、并购、合营、参股及其他方式,取得企业法人和非法人项目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及其他权益的行为。透过"明晰境外投资财务管理职责"、"构建境外投资事前决策合理机制"、"规范境外投资事中运营财务管理"、"加强境外投资财务监督"、"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绩效评价机制"等五大方面规范国企对外投资。投资方要在境外法律允许的治理框架内,对境外投资企业(项目)重大财务事项实施管理。重大财务事项包括合并、分立、终止、清算、资本变更、重大融资,对外投资、对外担保、重大资产处置、重大资产损失、利润分配、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重大税务事项等。
符"一带一路"倡议需要
《办法》本月正式施行。李慧勇认为,随着规范措施的出台,国企对外投资将进入理性投资期。他相信,未来国家对能打通产业链,能服务当地市场,且符合"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对外投资,仍将持支持态度,但对高风险,且超出企业管控及业务范围的对外投资将慎之又慎。刘学智坦言,《办法》出台短期内将一定程度影响国企对外投资的进程,企业对外投资进度或受影响。中长期内,国企对外投资效率将不断增强,企业在对外投资问题上也将更趋合理、谨慎,这对国有资产配置,及未来发展战略将起到导向性作用。
决策不科学致投资失利
【记者李寅舟】就《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办法》,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调研发现,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可行性论证和财务风险预判重视不足,事前决策不科学、不履行必要程序是造成投资失利的重要原因。《办法》亦表示将对失利的境外投资追责,而回顾近来较典型的大型国企投资失利,决策者们往往可藉口"集体决策"而甩拖责任,最后埋单的还是纳税人的口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金杰此前表示,对于境外投资,中国企业目前还没有海外维权成功的先例,而前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专家顾问吴东华指出,中国企业在矿产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海外投资,70%是失败的。
审计署日前发布了抽查的20户中央企业2015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显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截至2011年至2013年三年间,经"集体决策"所作的103.27亿元海外电力收购项目,至今经营仍亏损;中国中化集团公司2007年至2011年投资的四个境外项目,亦累计亏损36.21亿元;中国五矿集团的93.04亿元境外收购同样亏损。
然而,有国企负责海外并购的高管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项目的投资可能不一定非得用经济效益来衡量",项目所处位置和项目性质都是考虑因素,如响应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当前经济效益是亏损的,但是长远来看是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
汽车业对外投资"民进国退"
【记者李永青】德勤中国发布的《2017汽车行业对外投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合计69宗,投资总额达62亿美元。尽管投资宗数创近四年新高,但投资额则较2015年呈大幅度下滑,2015年对外投资交易总额超过120亿美元,约为2016年的两倍。德勤分析指出,从2016年的投资趋势看,汽车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境并购将以战略驱动为主,尤其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指引下,技术创新和进步将成为行业的主要推动力。
报告指出,2016年综合考虑国企投资步伐放缓、境外投资项目审批手续更趋严谨、东道国审查力度加大,及资金外流管控增强等各种因素,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大幅放缓,全年交易数量仅18宗,涉及金额约3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交易规模下滑至三年新低的原因为重量级并购交易锐减,实际上,平均交易规模较去年仍有所增长,半数交易的投资额超过一亿美元,这很大程度源于多数标的的企业来自前瞻性技术领域,且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强劲,溢价率较高。
研究显示,汽车电子目前是汽车零部件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毛利率高于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车联网、汽车安全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汽车电子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德勤预计,未来收购海外汽车电子领域企业的交易案例将大幅攀升。
报告又指出,"民进国退"也是中国汽车行业海外并购趋势的另一亮点。自2013年以来,中国汽车与零部件企业海外并购的前十大交易中便有八宗由国企主导,但2016年全年由国企进行的并购交易则只有三宗,大型国有零部件企业的收购步伐更明显放缓。
相较国有企业,民企海外并购的热情反丝毫无减。2016年,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的跨境并购交易有15宗,占交易总额的八成以上。其中,均胜电子收购美国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KeySafetySystems的交易金额更高达14.4亿美元,是自2013年以来规模第三大的中国车企海外并购专案,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民营零部件企业进行最大金额的并购专案。
欧美成并购目标市场
德勤中国汽车行业财务咨询领导合伙人虞正表示,中国汽车行业在选择并购标的时,更注重目标公司的先进技术、行业地位和发展潜力,而欧美国家的成熟市场则具备中国企业渴求的技术实力、管理经验和渠道资源。
2016年,西欧和北美依旧是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厂商进行海外并购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仅美国和德国两地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已占总交易数量的六成,交易金额占比更高达九成。美国和西欧地区逐渐成为整车厂海外研发中心的集中地,此外,研发重心亦从造型设计和底盘技术,逐渐转向着眼于自动驾驶、车联网、电动汽车等趋势性技术。在过去一年,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出现了外延式发展趋势,企业增加了横向并购,并加大对新兴战略行业的投资力度。
外汇局支持合规内保外贷
国家外汇管理局昨日表示,目前并未针对媒体报道中的几家企业开展内保外贷业务调查,相关报道情况不实。外汇局重申,积极支持市场主体开展真实合规的内保外贷业务。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家外汇管理正在对安邦、海航、万达、复星和浙江罗森内里投资公司境外收购涉及的"内保外贷"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涉及有关公司境外并购的内保外贷业务是否存在虚假信息、虚增资产价值等,但检查并不意味上述公司一定存在任何违规行为。外汇局在官方微博上澄清,外汇局积极支持包括银行和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开展真实合规的内保外贷业务。
外汇局又表示,将会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内保外贷业务的合规管理和风险管理。严厉打击虚假担保和恶意担保等违规行为,促进内保外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关于中国海外投资报告,中国海外投资集团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