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滴与Uber的进与退看汽车智能共享化新未来
李开复曾表示,一辆私家车只有4%的时间存在价值,其余96%的时间都是停滞的。共享出行凭借高效的供需匹配,将一辆车的时间存在价值提升到了70%,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单车的使用价值,对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因而备受关注。近两年来主流车企,高德、美团等掌握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争相踏入智能共享出行赛道,试图从不断扩大的共享出行市场分一杯羹。
有人欢喜,亦有人忧,忧的是老牌共享出行公司。面对市场被瓜分的压力,如何营造护城河,分摊机会成本,对资本市场讲出新故事,成为老牌共享出行公司近来的思考。
滴滴“加持”智能共享汽车,曲线“自救”
相隔937天后,滴滴实现了在洪流联盟成立之初立下的目标――正式发布与比亚迪联合开发的新一代为共享而设计的网约车D1。作为四化背景下的“新物种”,滴滴对这辆车寄予了厚望,即通过优化出行服务,来改善业绩。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 年成立到现在,8年间滴滴已经累计亏损了500亿元,因此对于滴滴来说,自我造血功能的优化迫在眉睫。恰逢当前汽车四化变革渐入深水区,将共享化与其他变革趋势充分结合,理所当然成了滴滴的新选择,于是便有了D1。对于滴滴来说,无论是想讲好新故事,还是想要寻求新突破,D1都堪当大任。
比如在降本方面,仅D1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一项,就带来了20%-30%的成本下降。而在同一个平台的控制下,滴滴也将能更好的控制车辆,在车辆的管理、调度以及数据的采集上都将更加方便。此外,还能实现一些增值服务,例如一些配套广告的植入等。
不仅如此,在D1身上,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还有落地自动驾驶的宏大计划:2025 年D1迭代进化到D3,累计普及100万辆,并搭载滴滴自研的自动驾驶模块;2030 年,D1进化为DX车型,去掉带方向盘的驾驶座舱,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在很多人看来,这其实才是滴滴的最终目的,用自动驾驶的未来畅想,给自己以及行业市场打气,并推动智能共享出行服务运营商站上产业链顶端。当然,“网约车+新造车”的概念,还足够让资本市场有所期待。
Uber自动驾驶汽车,图片来源:Uber
无论是滴滴的“加持”,还是Uber的“减持”,都让我们看到了智能共享出行市场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动荡,而在重重不确定性中,也意味着重重机遇与挑战。
“这次变革是硬件+软件+服务+智能的一体化的变革,变革中心有可能是在中国。”程维在D1发布会现场表示。目前,共享智能化正在慢慢地变成整个交通和汽车产业界的共识,而对于智能共享汽车产业化发展来说,好故事、好资本,最后都要回归汽车智能共享化的初心,始于用户,服务于用户,才是产业发展的永恒旋律。这不仅需要技术的进步,造车企业的落地,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产业安全体系的完善,基础配套的建设等,以共同解决智能共享汽车的商业化落地障碍,谋得更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