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集团再启重组 楼市调控或成引子

上地集团再启重组 楼市调控或成引子 更新时间:2010-5-24 2:29:47   陈哲 周亚玲

一直被视作大势所趋的上海地产集团整合旗下房地资产事宜,或将在“最严调控”的大势下,真正拉开大幕。

5月17日,上地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中华企业、金丰投资双双停牌,再度引起市场对上地集团整体上市的遐想。事实上,2007年开始,上地集团整体上市的计划启动,但诸多复杂因素让重组多年不得突破。

原主攻房产市场服务的金丰投资,过去几年中被迫转型房产开发,与耕耘房地产开发多年的中华企业“手足相煎”之势愈演愈烈。当前调控让市场骤然变冷,更让作为上地集团“东家”的房地部门通过整合做强前者的意愿更为迫切。

婚期漫漫

据一位接近中华企业高管层的人士表示,中华企业、相关方乃至上级政府正在积极研究上地集团整体上市的方案。同属上地集团,中华企业和金丰投资资产整合的故事已经流传许久。不过这一次,或许会成为事实。

按照前述人士获知的方案,因为和金丰投资相比,中华企业的经营相对稳健,上地集团将包括金丰投资在内的资产注入其中,留出后者这一空壳。

本报随即致电中华企业董秘印学青、金丰投资董秘包永镭,两人均以对相关情况不知情为由婉拒采访。

本报了解,上地集团系统内部的老大难问题――同业竞争,一直是重组的重要基因。

2000年以前,金丰投资并未太多介入房产开发领域,旗下的上房置换专营二手房代理,上房销售等则主攻新房销售,在房产流通领域曾有过辉煌。

金丰投资高管周忻、张永岳二人一手经营上房销售,并通过一系列运作于2004年年底控制了上房销售,并以此为根基成立了后来的易居中国,与金丰投资俨然成为竞争对手。

易居中国在一手房代理上羽翼日渐丰满,同策、新联康等新房代理公司崛起,国际大行强势介入,金丰投资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仅有普润房产在该领域苦苦支撑。

在二手房中介领域,金丰投资也受到各路新贵的挤压。于是,自2007年开始,金丰投资逐渐加大其在房产开发业务上的投入。2008年,房地产流通服务业务、房地产投资开发业务占金丰投资主营收入 的 比 例 分 别 为 54.17%和43.46%。到了2009年,这一比例逆转到25.5%和61.97%。

如此一来,金丰投资和中华企业这一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同业竞争关系,便开始成为资本市场上的热门话题。中华企业原本主业为土地经营,后转为房地产开发,其仅在原上海市南汇区的土地储备,就超过1200亩,是上地集团最重要的资本平台。

事实上,与中华企业不同,金丰投资的开发项目主要在除上海以外的长三角地区。与中华企业同室操戈更为严重的是来自上地集团的中星公司。

中星公司前身为上海市建设办公室,主营房地产开发,规模与中华企业相近,土地储备甚至优于中华企业,近年来在上海一地扩张迅速。业内认为,中星资产注入中华企业,将让后者成为上海市又一地产巨鳄。

近年来,上海高层强力推动大规模国资证券化,上地集团重组更为紧迫,然而,作为上海市土地储备平台,上地集团实质又隶属上海市房地系统,多头管理使得真正的重组退难进缓。

调控助推

上地集团成立于2002年11月,是上海市政府投资组建并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初期净资产即达66亿多元,注册资本42亿元。除中华企业、金丰投资、中星集团外,旗下还包括全资子公司上海滩涂造地有限公司、上海房地公司、上海外事用房经营公司以及另外5家控股子公司。

这样一个资产庞大、业务复杂的整合或将在目前的特殊时点,取得重要进展。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高级经理马冀分析,外有调控政策,两家上市公司的处境也亟须改善,“现在整合的成功几率还是非常大的”。

从业务上来看,中华企业、中星集团和金丰投资在产业链中分列上下游的位置,如能有效整合,对上地集团资产质量的提升不言而喻。

由于存在同业竞争,中华企业的股权融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资金来源多通过银行贷款、信托等较高成本渠道。2007年11月尝试配股,几经波折,最终缩减18亿元融资规模发了一笔12亿元的公司债。中华企业的净负债率高达108%,注入新鲜血液迫在眉睫。

虽然金丰投资这几年加大了房产开发力度,但在上海的项目极少。2009年仅有金丰蓝庭、瑞金南苑等少数尾盘项目在售,盈利能力较弱。

一位不愿具名人士认为,金丰投资近年的骨干人员出走,造成了客户资源的流失,是一直以来其业务不温不火的重要因素。此番如能与中华企业、中星集团这些开发商整合到一起,其处境势必将得到改善。

国信证券分析师方焱认为,无论是大盘还是两家公司股价,均处在历史较低位,短期内不会拉高重组的成本。

测量检测仪器

flexpoint

三维测量

质量光学影像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