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基金公司2010年宏观策略观点中国强势崛起基金网
中银基金公司2010年宏观策略观点:中国强势崛起 - 基金网
中银基金公司2010年宏观策略观点:中国强势崛起 - 基金网 更新时间:2010-1-18 22:01:57 一、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判断 1.全球经济趋势待观察,中国强势崛起 全球经济仍在复苏过程中,只是各国复苏的进程因政策执行效率的高低而不同,从趋势上看,中国复苏质量在所有国家中略胜一筹,显现出中国与众不同的应对危机能力。 实际上,根据我们对全球经济中长周期的分析,全球经济通常情况下经历荣衰相继的周期变化,自1782年以来,全球经历了四轮大的经济繁荣和衰退,而每一轮经济衰退中总有一个大国从中崛起,上世纪1920-1929年全球经济衰退时,美国恰好处于崛起时期。而在1966-1973全球经济衰退时,我们的近邻日本,却是高速增长时期。观察全球经济自2004年以来的变化,全球也是从高点往下回落的阶段,而与历史巧合的是,中国自2003年以来也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尽管2007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但中国在经历了短暂的经济下滑之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这表明,中国极有可能成为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崛起的主要大国。而中国经济运行的中周期特征,也显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08年的阶段性低点之后,有一个逐步上行的过程,2009年应该是上行趋势中的起点。 只是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掣肘因素。我们认为,本次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时期将加速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外生的贸易摩擦和内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催生中国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从外部因素考虑,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处于所有贸易大国中的最高水平,中国贸易依存度从0.1大幅上升到0.6,而号称贸易立国的日本,贸易依存度基本稳定在0.2-0.3之间,即使在经济起飞阶段的1950-70年代,也没有明显上升。中国的出口高增长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主要体现在汇率扭曲和要素价格扭曲。内部因素看,中国的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资源瓶颈的出现,意味着外延式扩张的重工业化阶段性结束,工业化进入深化阶段,意味着经济结构性调整时期的来临。而我国多年来投资和消费增长的极度不平衡也显示中国三驾马车中驱动力将发生转移。 从大的结构调整格局看,内需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内需中投资和消费的角色将逐步转变。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外延式重化工业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向消费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我们将看到投资增速逐渐下降而消费增速逐渐上升的过程。而出口增长将更加趋于均衡,而不是维持高速增长。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将逐步被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取代,换句话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地位将逐步下降,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将上升。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逐步完成的。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日本实现产业转型大致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而韩国和台湾因为产业相对单一,产业转型也经过了至少5年以上的时间,这表明产业转型是渐进的过程。 2. 2010年可能进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元年 从短期经济状况看,我们前面已经谈到,全球经济都在复苏中,就我国而言,管理层确定,2010年的主要政策目标是稳增长和调结构,所有政策都是要保证经济有质量的复苏。 与一般观点认为的2010年之后经济面临不确定性不同的是,我们认为,如果2010年管理层的政策适当,2010年之后经济仍然处于上行趋势中,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很足,经济仍将在目前的惯性的作用下,继续上行,只是需要关注通胀、流动性和汇率变动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对于管理层确定的调结构目标,我们认为,2010年可能是管理层确定的调结构的起点,结构调整需要有一个长期过程中。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既包括了产业政策调整,也包括了区域政策的调整,还包括产业内部政策的调整。 二、2010年的投资策略 基于经济上行、全球政策退出和结构调整政策的多重组合,综合来看,我们认为经济上行动力相对于一个正常的传统周期而言,动力要弱,但上行趋势确立,政策退出中,流动性可能相对于最充裕时期也要弱,结构调整过程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结构调整意味着产业的并购重组,意味着先导行业或龙头公司将获得更多的投资资源。 如果按照美林投资时钟所总结的一些规律,配置到信息技术、原材料、工业和投资品行业会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而在结构性机会中,我们看好新兴产业、大消费和区域性地产的投资机会。 我们基于盈利的确定性和估值的高低状况,我们看好的行业,包括如下,盈利和估值可能同时改善的行业,如新兴产业和二线房地产;盈利稳定增长,估值有望提高的行业,家电、汽车、医药、保险和食品饮料;第三类则是盈利增长,但估值可能下移的行业,如钢铁,工程机械、化纤和银行,其他的行业,主要是可能受益于通胀上升的行业。 除了基于基本面的分析以外,我们还会结合区域政策的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抓住这些行业和板块的机会。 就风格轮转而言,我们看好未来一段时间内,蓝筹公司估值的提升。 基金网声明:基金网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