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北端的客运站

热水也奢侈

东经122.51度,北纬52.99度,祖国雄鸡版图的鸡冠处,黑龙江省漠河火车站,中国最北端的客运火车站。

从前的漠河火车站

55岁的于晓声是辽宁人,因父母支援大兴安岭建设,10岁时来到漠河。当时他们从吉林白城出发,坐了一天一夜临时客车到了大兴安岭樟岭火车站,又坐了六个小时公路段的轨道车到达西林吉站,也就是现在的漠河站。当时这座家门口的火车站刚刚建站两年,以货运为主。

于晓声:“现在咱漠河站主要以客运为主,以前是运煤运木材。之前没有玻璃门,木头门,钉的纤维板,以前小平房,外观小趴趴,行李房、售票室、候车室都在一起,都在那个小房子里面。”

七八十年代拉着木材的列车

漠河站最初的前身西林吉站还是小平房

于晓声1984年从部队复员分到了车站,从调车员到客运员,一干就是35年,家门口的漠河站成了最熟悉的地方。

于晓声:“你看这水现在达到100度,之前咱这是水开了,放那儿一会儿就达不到那么大度数了……”

漠河站附近居民区的水房,之前车站也这么打水

客运值班员于晓声的一天,从接一杯热水开始。“多喝热水”在以前的漠河站可是件奢侈的事。2015年以前,漠河站不通自来水,如何在泼水成冰的冬天从站舍外的井里平稳把水挑回来,是每个客运值班员的必修课。

于晓声:“那个时候,咱铁路有井房子,从井那儿挑过来,咱们有电水壶,烧开后放到保温桶里面供应旅客。人少的时候,水不能保证总那么热,人多了水不够用。”

室内外温差六七十度

这里上厕所曾需要“刨尿冰”

2015年前,漠河站还没有站内厕所。冬天室外零下三四十度,于晓声要去站旁一百多米远的旱厕刨冰。

于晓声:“咱们冬天屋里是零上30多度,屋外是零下40多度 ,它温差特大,一出去相差六七十度。上去刨厕所去,整个钳子,尿冰,结的尿冰用钳子往下撺,方便完就冻上了,冻上就得刨。”

居民区的旱厕和车站以前的厕所类似

刨尿冰,这个南方人“闻所未闻”,北方人“少有耳闻”的事情,在2015年漠河站新候车室建成前,是入冬后于晓声们的日常工作。

于晓声:“没有洗手地方,根本就是一个砖,砖的外边砌个厕所,一个旱厕。14年之前还那样,咱们15年搬到新候车室,条件才是一步一步好转。这是自来水,这是小便池,小便池都感应的了,都隔板了,空气清新剂,咱们有植被有花,墙上挂的画。”

于晓声的工作首先是清理站内卫生。

记者:“咱们还有专门的工具啊?”

于晓声:“对,专门的工具。我们这一天流程,清扫完草坪,收拾完卫生,有时候是收拾线路卫生。擦凳子凳面的,收拾擦玻璃的,门玻璃,一天走的人摁的手印啥的……”

客运员清晨需要清理站内垃圾

35年客流量翻17倍

从前的漠河站是小平房,木头门窗、水泥地,木头老化,车站站舍四处漏风。2015年10月24日,漠河站新站房投入使用,新站舍换成了塑钢窗和玻璃门,外观造型别具匠心,候车室有三四个篮球场大。但于晓声还是没想到,客流量增长迅速,空间还是不够。

如今的漠河站

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候车室

于晓声:“那时候候车室也小,现在是旅游量增加了,现在的最高峰咱们候车室要容纳2000多人,位置是310座,六七倍了。主要是六月到九月旅游高峰。这马上就十月末到这儿看雪了,正常咱们这九月末基本就下雪了。”

货运车进站

货车车头和车厢拼接

过去,大兴安岭的煤炭和木材从祖国鸡冠处沿着铁轨一路向南。现在,南方的游客一路向北,到漠河来体验“找冷”。1983年,漠河站平均每天只有53名乘客,全年客流量是19345人。2018年,全年客流量344324人,是1983年的17倍多。也是在去年,只有两万多城区人口的漠河由县转市,旅游让这座小城有了更多的活力。

于晓声:“今天一天接发车就开始了。”

广播:“各位旅客你们好,快速7041次列车……”

七八十年代人们乘火车只有低站台

如今高站台配合渡板,上下车十分方便

列车停靠站后,车厢门和站台在同一高度对接,伴随着一声声渡板打开的声音,行李箱的轮子和地板亲密接触,四方来的游客们又走向四方。

于晓声:“站台以前就是低站台,旅客上下车特不方便,尤其岁数大的,得走那个车梯,现在都变成高站台了,车一停以后直接站台和车门是平的,打上渡板,走平道似的。”

工作人员:“还是屋里暖和。”

漠河站的站台

准备出发的客运列车

9月初的漠河,早上的气温已经是个位数。接完这趟车,于晓声回到暖和的大厅里,等待下一趟列车到来。

于晓声:“咱车站建的好了,工作环境也好,现在我们就是以站为家,一年的时间在车站呆半年,工作环境好了干活啥也舒心了……”

家门前的火车站,站已经成了家,变化都在眼里。

漠河站售票员兼广播员佟岩:“现在哪有再拿大包小包扛着的,非常少了。过去拎半袋土豆,现在需要吗?不需要了,你就随身携带点旅游物品。”

家门前的火车站翻修一新以前每天只有几趟车,现在有十几趟。

齐齐哈尔供电段退休职工王振玉:“过去就那两趟车,你就得等。客车的声音就比较发闷,货车就骨碌骨碌骨碌,指定能有区别。人流量那时候少,以后咱这地方要开发旅游,这个旅游事业要是发展的好,那人不是更多嘛。”

一寸新芽上,有盎然的春意;一声蛙鸣中,有丰收的芳香;一滴露珠里,有太阳的光辉……一个个家门口的变迁,凝结成960万平方公里的蓬勃与兴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家门前那座山、那条河、那段路的点滴变化,随历史车轮一起滚滚向前,汇聚成浩浩汤汤的时代潮流,为共和国的70年长卷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今天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我家门前》,记录我家门前的昨天与今天,见证共和国的成长和繁荣。

编辑:李雪丰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大兴安岭日报

系统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高档断桥铝门窗

高档隔音降噪门窗

高端铝合金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