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效益高位联动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文/陈南江
一、国家储备林项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新了对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提醒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进行系统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其中,国家储备林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木材供求矛盾日益凸显,资源多元配置难度加大,质量结构亟待优化。2012年,全国木材消耗4.95亿立方米,其中原木、锯材、木浆等原料型产品进口折合木材2.3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47.4%。国内珍稀和大径材长期呈结构性短缺,木材进口限制越来越多。2013年结束的的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国用不到世界3%的森林蓄积,支撑着占全球23%的人口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又要维护占世界7%的国土生态安全,森林资源面临巨大压力。
2014年3月11日,唐守正、沈国舫等8位院士联名致信国务院,提出必须立足国内,实施“总量平衡、结构协调、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国家木材安全战略,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得到了国务院的认可,国家储备林建设开始启动。
2018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700万公顷,继续划定一批国家储备林,国家储备林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2000万公顷,年平均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年均增加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6300万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自给。目前,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大湿地
二、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兼具生态、经济与社会三重效益
在生态效益方面,国家储备林作为育林工程,具有直接的生态效益。森林能够改善人类赖依生存的环境质量。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新鲜氧气;人们把绿色植物比喻为“氧气的制造厂”“新鲜空气的加工厂”。空气中60%以上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的绿色植物。树木茂密的树冠绿叶能遮拦阳光、吸收太阳的辐射热,因而降低了小环境内的气温,改善、调节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很多树木能够分泌杀菌素以杀灭空气中的各种病菌;并且还吸收工业化生产排放的有毒气体、滞留污染大气的烟尘粉尘和消除对人类有害的噪声污染等。树木参差的树冠和枝叶能拦截阻滞雨水、缓减阵雨的强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以涵养水源,所谓“山清水秀”“青山绿水”就是这个道理。
在经济效益方面,国家储备林不同于生态林,其建设的初衷是保障国家的木材储备,种类为用材林,成林后可以进行有序砍伐,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在社会效益方面,国家储备林一般分布于山区,属于相对欠发达的乡村,就业机会少,经济不活跃。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建设,带来林地整理作业、树苗载种、施肥、喷洒农药、摘果、剪枝、防火等直接就业以及为储备林企业工作人员提供服务的餐饮、购物、住宿、娱乐等工作岗位,对于山区群众来说是难得的就业机会,其农副产品也因此可以部分实现就地销售。尤其重要的是,国家储备林涉及国家安全。目前,国内木材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50%。2020年,木材消耗量达到7亿立方米。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国、第一大木材进口国。巨大需求的背后,是严峻的木材安全形势。正如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维护木材安全,同样必须立足国内,提高自身木材供给能力,走出一条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
↑响河林场 符超 摄
三、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应致力于实现三个效益的高位联动
截至2021年7月,全国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8000多万亩,相当于550万公顷,没有实现2020年底700万公顷的目标。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作为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工程,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为支持其发展,国家制定了政策性金融政策,由国开行和农发行提供低息长期贷款,规定以国企为主开展本项工作。在三个效益中,经济效益是核心和关键。有了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储备林才能顺利开展,圆满实现《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制定的目标。
如何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除了因地制宜地科学选择林木品种,选择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受益期长的经济林种植及培育,大幅提高单位面积林分产量,更需要拓宽思路,走“农林业+工业+旅游+康养”的产业联动之路。
在农林业方面,应当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种养结合。国家储备林项目面积大,可以林下种植菌类、养殖鸡鸭鹅牛羊,还可以将野猪与家猪杂交,生产优质肉产品。
在旅游和康养方面,国家林草局发布的《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有34科63属共97个国家储备林树种,很多具有观赏性,可以开展旅游观光。树木释放的大量芳香气体和植物杀菌素对于人体健康具有明显好处,一些树木及林下经济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如文冠果可以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金线莲有清热解毒,生津养颜,调和气血和调理人们五脏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国家储备林配备的建设用地、乡村民房或村集体、林场的建筑,具备发展康养度假的基本条件。
初级农产品如果不加工,其低价、不易保存、不宜运输等问题就难以解决,必须在规模化、品牌化的基础上走向工业化,延伸其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国家储备林的木材,树干加工成木板,树枝加工成碎屑用于培育菌类,果实可以榨油或食用,如毛叶山桐子的果实含油率20%-30%,种子含油率20%-26%,可制肥皂或做润滑油,是优质食用油和高级护肤皂、保健品的上佳原料。在林下经济中,有“九大仙草之首”称号的石斛是一种相对高附加值的选择。鲜条加工成枫斗是传统做法,更可以加工出石斛超细粉冲泡饮用,生产罐装石斛养生饮料、石斛酒、石斛面膜、石斛饼干等等。石斛养生饮料一旦规模化推向市场,可望部分替代某些功能饮料,成为百亿年产值的市场热销产品。
面向未来,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应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例如,创新融资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积极发挥碳汇功能,利用森林碳汇开发生态产品、提供生态服务。2005年12月19日,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世界银行伞型碳基金签订了7.75亿欧元(折合9.3亿美元)的碳减排购买协议。这笔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能帮助这两家中国企业在未来7年中每年减少19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相当于每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6.99美元。一亩森林每年约有1吨的碳汇,也就是说,一万亩国家储备林可以产生碳汇约7万美元。
在社会效益方面,国家储备林可以积极借鉴乡村振兴的一些新思路新做法,依托农村“三变”改革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政府、企业、村社、农民联动起来,探索出林地流转收益、就近就业、林木采伐分红等惠民富农路径。
思路决定出路,国家储备林发展前景广阔。其产业链纵向可以延伸至木材贸易港+产业园建设,横向可以拓宽至农工旅康联动,以森林为载体,以木材为主线,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竞争力,形成林业产业区域集群,建设一批资源配置优化、质量标准严格、产业模式创新、品牌效应突出的国家级生态林业示范基地,实现产业旺、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创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中国式“国家储备林模式”。(本文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2 年 11月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